摘要:日前,一项基于巴斯德方案的合理的再创造免疫技术在预防疟疾方面取得了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的好结果。疟疾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大疾病之一,尽管一直以来人类在不断地研发疟疾疫苗与其抗争,却收效甚微,但是最近的这项新的技术却为我们带来了乐观的前景。
疟疾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而且在青少年人群中是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每年在非洲地区有80%的青少年死于疟疾,死亡人数接近100万。虽然近年来疟疾的致死率有所下降,但我们还需要开展更多工作来挽救这些孩子的生命。Seder最近报道了一种通过静脉接种的减毒疟原虫新疫苗,该疫苗取得了非常好的预防效果,这让我们离真正的疟疾疫苗又近了一步。
疟疾是由寄生虫当中一种叫做疟原虫的原虫感染人体所导致的一种疾病。疟原虫通过按蚊的叮咬在人际间传播。疟原虫子孢子储存在蚊子的唾液腺里,在叮咬人体时通过唾液进入人体的血液系统。然后这些子孢子会感染人体的肝脏细胞,并且在肝脏细胞当中增殖进而形成裂殖子,然后裂殖子再度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感染红细胞。裂殖子在红细胞内继续增殖,形成更多的裂殖子,有一部分裂殖子也可以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形成配子,这些配子进入蚊子体内之后即开始进入蚊体内发育期,如附图所示。
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科学家们就一直盼望着能有一款疫苗能够彻底终结疟疾这个人类的大敌。最开始大家都在尝试巴斯德发明的细菌疫苗方法,即用灭活的细菌当做疫苗的方法。于是有人使用福尔马林灭活的疟原虫子孢子当作疟疾疫苗,可是失败了。当时大家还不知道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肝内期,也不知道疟原虫的子孢子只有在有活力,而且数量众多的情况下才能够入侵肝脏细胞,刺激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到了20世纪40年代,有人用灭活的裂殖子加上免疫佐剂制成了一种疟疾疫苗,并且在猴子的试验当中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这种免疫佐剂的毒性太大,再加上很难获得足够数量的疟原虫裂殖子制备疫苗,所以这种方法最终也不了了之了。可是到了1967年,科学家们取得了一个重大的突破,他们从被疟原虫感染的蚊子体内(唾液腺)分离得到了疟原虫子孢子,然后用辐照(irradiated)的方法对子孢子进行了减毒处理制成了疫苗。在小鼠动物实验中发现,使用这种疫苗,即便不使用免疫佐剂也能取得不错的保护效果。人体实验的结果也很不错。由于子孢子和蚊子都是经过辐照处理的,所以试验小鼠和人类志愿者都没有感染上疟疾,但是免疫细胞在疫苗的刺激下还是产生了免疫反应,足以抵抗之后的感染。
虽然这种疫苗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希望,但是后面开发人体疫苗的工作却整整沉寂了30多年,这主要是因为很难获得足够多的疟原虫子孢子,再加上这段时间是克隆技术发展的黄金时间,所以大家都把主要的精力用到克隆表达疟原虫抗原的工作当中了,这就是所谓的亚单位疫苗。科学家们希望使用某一个疟原虫蛋白,再加上现代化的、低毒性的、安全的免疫佐剂制成一个有效的疫苗,就好像其它成功的感染性疾病疫苗一样。
实际上有一种叫做RTS,S的亚单位疫苗也取得了不错的预防保护效果,这是以一种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蛋白为抗原开发而成的疫苗,我们知道恶性疟原虫是感染率最高的一种疟原虫。RTS,S疫苗就是要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在疟原虫被蚊子传入人体之后,进入肝细胞之前消灭它们。目前RTS,S疫苗正在非洲的多个国家里进行III期临床试验。不过试验发现,这种疫苗不论是有效率还是免疫保护效果的持续时间都不太让人满意,因为有效率只有30~50%,而保护时间也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不过无论如何,RTS,S疫苗也是目前所有正处于研发阶段之中的亚单位疟疾疫苗里表现最好的一款。RTS,S疫苗和其它一些单一抗原疫苗都存在免疫原性不足的问题,或者会面临因为所使用抗原的多态性带来的问题,不论因为哪种原因,疟原虫都能够轻而易举地逃过疫苗诱发的免疫保护作用,所以这种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