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展示暨转化项目推介会”召开。北京22家市属三级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带来869项医疗科技成果,这场推介会成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医疗科技成果交易转化盛会,会议当天,现场签约金额超2000万元。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是医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医学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医护工作者在科技研发方面原本有着天然的优势,但真正转化成产品并投入到市场中的研发却少之又少。主导上述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的北京市医管局科研处处长潘军华坦言,目前北京市属医院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10%,大部分科研项目还在“沉睡”当中。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大量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里“长睡不醒”呢?
乱象丛生 转化率低为哪般?
众所周知,大型公立医院是人才“高地”,科研成果不少,国际上通行的转化成果率为10%——15%,北京市属三级医院转化率尚不足10%,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健康界连日来走访北京多家大医院,从业内人士处总结出了以下原因:
一、项目立项未考虑医疗市场需求。有些医生手握大把科研经费,但却是“为了申请专利而申请”。由于发明专利可以顶几篇SCI文章、可以与晋升挂钩,有些专家即使一人拥有十几项发明专利,但都是转化价值很小的发明,比如改装一个试剂盒等,明显就是为了交差。
二、成果转化意识薄弱。一名医生,寒窗苦读十余年,但是却没有任何一门课程能教会医生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科技处副处长于洋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当医生有一个idea时,由于缺乏基本的培训,是否适合转化、如何转化,医生完全“一头雾水”,也就无从转化。安贞医院此前在院内设立了一个医学转化奖,但是连续4年,这个奖都未能成功颁发出去。
三、医院推动积极性不高。如何界定医生的发明究竟是职务发明还是个人发明是个难题,转化之后,医生本人、团队、医院如何分配收益也令很多医院为难。就这一问题,健康界发现,很多医院尚无可执行的依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科研处负责人还向健康界透露,有很多专家发明一些实用新型产品时,就会有企业积极去帮助专家申请专利(你懂的)。由于不少专家对“专利权人是谁”这件事不太重视,专利权人就会成为这家企业,当然,企业不会让专家吃亏,双方会有相关协议。但是这件事前前后后都没医院什么事,所以医院大多推进起来也不太积极。
四、除了上述与管理体系有关的原因外,欠缺成果转化平台也是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此次北京举办了一场我国规模最大的医疗科技成果大型推介会,就是要搭建平台,让医护人员的科研成果发挥应有的价值,但这样的会议每年各地举办次数并不多。
五、缺乏专职人才。各医院推动科研的职能处室是科技处,但科技处的人员主要工作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统计和上报,帮助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
医生的科研成果除了转化成产品 还应有社会效益
既然转化如此困难,医生还要不要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中做好科研呢?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认为,临床研究是医生的天职天命,医生要源于医疗实践,发现诊疗与预防规律、发明技术。“无研究,无以造就好医生。只有从事研究工作,科室、医院才能成为先进。”王辰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院长李宁也曾经对健康界表示,医学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创新变化,在21世纪以前的医学应称之为传统医学,在这之后则是个体化精准医学的时代,我们正处于医学发展分水岭的阶段,是医学历史性的变革时期,这意味着医生更应该认真进行科学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党委书记王宁利是我国知名的眼科专家,由他带队研发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家用眼压计”在北京的医疗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上大出风头,这种眼压计一旦投入市场,意味着患者在家中就可以测量眼压,市场前景被业内看好。在就医疗科技转化这一话题接受健康界采访时,王宁利表示,医生做科研,除了关注转化后的市场前景之外,更要有一颗公益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