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医药电商化趋势愈演愈烈,特别是当处方药电商政策敲定、网上医保支付等问题解决之时,药品电商市场规模将会急剧放大。在此契机下,与之对应的药品配送问题至关重要,其中尤以冷库存储和冷链运输问题尤为突出。
电商问题在于配送
对于药企触网消息,早已司空见惯。然而,医药电商却始终金矿难开,多家试水电商的药企面临生存困难。首先,医药电商必须解决流量、处方、患者三大问题,才能开始正常运转。不久前,一盒7.8元的注射用促皮肤素被黄牛炒至4000元的消息让人阵痛。一颗药从出厂到患者手里,得历经多个关卡,这层层叠加的风险转嫁与投机,让患者的真正需求难以到达药品厂家手中,“牛鞭效应”让药品价格居高不下,药企利润却一再降低,患者无法获得廉价药品。
但近期,有几则消息着实令人振奋:9月14日,传出中国邮政、顺丰与UPS三家物流企业已经陆续进入医药物流市场,待拿到相关“通行证”后,三家公司将正式切入第三方物流企业。与此同时,国内医药物流巨头企业九州通打算成立单独的物流公司,除了承接集团自身的医药物流配送业务之外,还将承接第三方医药物流配送业务。在资本投资医药电商新闻不断的情况下,9月17日,“药店+互联网”的快方送药宣布获得天图资本2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
这意味着什么?等了这么久,医药电商终于等到“风口”了。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虽然医药电商的规模为42.6亿元,但平均增值超过了200%,2014年全年的电商销售药总规模已达68亿元。2015年,壹药网、康爱多、德开大药房等国内领先医药电商风起云涌,一心堂、益丰大药房、老百姓等传统药店零售业已感到兵临城下,纷纷采用激进的扩张战略,以应对“互联网+”对线下门店的冲击。
医药电商化虽是大势所趋,但仍有不少难题,其中尤以医药配送方面的问题最为显著。对药店来说,流量和配送资源匹配是个问题,如果线上流量需要线下更多的人员配送药品,则需要扩充线下配送人员,但如果线上流量带来的盈利无法支撑线下配送人员的成本,则平台需要考虑采用第三方配送物流来解决配送问题。
冷库冷链难题重重
目前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质量管理并不尽如人意,整个市场问题迭出,标准安全体系亦不健全。在我国生物制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作为医药冷链物流主要对象的温控医药品,其对温度、密封性等各方面因素的严格条件,从质和量上对医疗冷链物流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的来说,当下国内药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协调,要想真正打造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平台就要解决标准的制定问题,健全医药冷链物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冷藏药品的品质。空调制冷大市场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推进信息化建设,这不仅有助于保证药品的质量,还可以实现医药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医院、防疫站、卫生所、医药冷藏库这条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的信息共享,提高整个医药冷链的稳定性。如温度实时控制信息化可通过引进制冷机组、车载温控仪、GPRS远程温度监控,实现对冷藏车位置和车厢温度的远程实时监控。
医药冷链的运输、储存、宅配,其技术、难度一点儿不比生鲜低。医药,不是“想送就能送”的,不同药品对温度的要求都有所区别,有些药品冷藏不能冷冻(如:常用的各种规格的胰岛素注射液,冷冻可导致蛋白质变性,使药品失效)。电商们送生鲜坏了就扔了,可药品,坏与不坏不能明显分别,一旦出现问题,那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医药想在电商里驰骋,医药冷库冷链至关重要。
虽然面临着不少的难题,但一些物流巨头公司按耐不住“寂寞”,在医药电商化的同时,也卯足的劲,向医药物流行业吹起了冲锋的号角。当下,顺丰、九州通和邮政等企业都杀入了医药电商物流环节,医药冷库冷链物流趋热。事实上,对医药行业来说,第三方医药市场存在已久,但即便是大型药企,自身缺乏配送系统依旧是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