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新药研发如何走中国化道路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第二大非处方药市场以及第三大医药市场。

大国并不等于强国。研发创新不足,成为横亘在中国通往制药强国道路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瑞”)董事长孙飘扬日前在第十六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指出:“中国制药产业创新陷入了恶性循环,企业未能成为药品研发主体。”

“新药难做,但大家都在做,为什么呢?利润主要还是从新药来的。”曾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员逾10年、现任莱博药业CEO的龚兆龙如此强调新药研发的重要性。对新药研发模式的探讨亦成为近日举办的“北京—美中医药开发协会主席论坛”上的首要话题。

创新短板

在包括此次生物医药论坛在内的各个医药会议上,从众多外资制药企业管理者的言谈中可以发现:看好中国医药市场,已成为跨国药企的共识。

近年来,世界排名前20位的药企均在华设立生产基地,外企纷纷通过参股、并购或独资等方式扩大对华投资。

但是,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并不能掩盖本土制药行业本身的问题。

据介绍,我国虽在原料药生产上最有竞争力,但缺乏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制药行业规模大,但集中度低。产能过剩,同一类药品会有上百家企业生产。整体创新能力弱,自主创新产品少。

“中国医药行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企业,制药企业也没有真正成为医药研发的主体。”孙飘扬说。

孙飘扬表示,国内制药行业10大企业的集中度仅为18%,存在大量小企业;国内批准的新药70%已在国外上市,但真正的一类新药不到1%;国内药企不具备国际研发竞争力。

对于国内制药产业创新不足的困境,他进一步解释道:本土药企多以仿制药为主,低价竞争和低利润率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新药研发以国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主导,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不到3%

立足中国   面向世界

直面上述挑战,我国制药创新的前景并非一片黯淡。

孙飘扬认为,医药市场的需求持续增加带来了市场机遇,而国家药物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则是政策机遇。

据了解,国家对重大创新药物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将从“十一五”期间的66亿元扩大到105亿元。产学研联盟与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正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

对于如何抓住机遇,选择符合国内制药企业特点的创新路径,曾在国际知名药企礼来公司积累多年研发经验,现任恒瑞全球研发总裁的张连山认为,应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他表示,国内药企应该重点专注于我国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做国外公司不太感兴趣但在中国市场比较大的项目。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中药产业化资源瓶颈燃眉

  2400余家仿制药企面临洗牌

  美专利药商明年或面临170亿美元损失

  制药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大健康产业:激情燃烧制药行业未来

  外资企业鏖战国内慢性病防治市场

  制药产业整合 聚核拉升产业集中度

  仿制药进口替代时间窗口逼近

  中成药市场份额集中 前十药企占总额1/4

  医药产业产出率下降:需要政府和行业共同支

药企携手医疗探索新药研发和转化医学领域

探补偿机制 备战取消以药补医风暴

药企跨界猛攻“大健康” 专家提醒不要本末倒

康泰克被动转为处方药 中成药或迎扩张机会

新药审批迟缓 中国药企创新遭遇体制之困

大势所趋:医药业整合年末烽烟再起

国家调整麻精药品流通企业布局 行业或洗牌

药品流通业:零售渠道数字化魅力

中检院通过WHO认证 我国疫苗预认证衔接难题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国医药产业升级之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