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日,施一公在未来科学奖的舞台上发表了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一石激起千层浪,与小崔开撕结束归来的方舟子率先发难,在微博上发布一篇《评施一公“大师”忽悠“生命科学”》,分段批驳,在华人生物科学圈内享有盛名的傅新元教授也发文质疑施一公演讲的科学严谨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内容值得这么多人热议呢?
施一公:不要说我们对老年痴呆症的病因不清楚,对大脑这样一个神秘的器官我们也知之甚少,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在用我们的五官,就是视觉、嗅 觉、听觉、味觉、触觉理解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不是客观的呢,肯定不是客观的。我们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后,把信息全部集中到大脑,但是我们不知道大脑是如何 工作的,所以在这方面也不能叫客观。……不管你怎么做研究,都无法解释人的意识,这超越了我们能说出和能感知的层面。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2015年9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方舟子:施一公是结构生物学家,如果他要讲讲蛋白结构测定什么的我们还可以听听,然而他却要抹杀二三十年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进展,以为他不知道的神经生物学家也不知道,听这种妄言,还不如听神棍吹牛有娱乐价值。难怪我一个研究神经生物学的同学评论说:“我们对神经系统的了解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力。感觉他睡得太少,长期缺觉太多,已经到了不知所云的状态。有点替他的健康状况担心。”施大师的健康状况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施大师忙于当官、当明星、当大师,倒是可以肯定。
(方舟子:自1999年以来,方舟子设立新语丝网站,通过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网友文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
施一公:我认为要解释意识,一定得超出前两个层次,到量子力学层面去考察。我自己认为是这样的。
傅新元:实际上,一公又有所论述的“我认为要解释意识,一定得超出前两个层次,到量子力学层面去考察。我自己认为是这样的。” 又是一个简单的科学还原论。这如同说, 我要读懂莎士比亚的喜剧, 必须研究字母是如何写出来的。如此类似的臆断,科学史上不乏其人,就是一公大概不知道罢了。
(傅新元:1982年考取复旦大学谈家桢教授的硕士,同年通过CUSMBEA考试飞赴美国,1988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目前实验室主要在新加坡。92年,傅新元率先克隆了STAT基因(PNAS,1992)同年在Cell率先报道了STAT信号通路,随后,其关注点一直在JAK-STAT信号通路的基础研究之上,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施一公: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著名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Matthew Fisher就笃信,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是量子纠缠的,要用量子理论来解释。那怎么证明呢?他说我一定要在实物上证明,要寻找量子纠缠的实体。很多科学 家找了很长时间,发现神经细胞里面的微管可以形成量子纠缠,但是微管的时间尺度是10^(-20)秒到10^(-13)秒,远远小于人的记忆和意识的形成 时间。但是他通过理论的实践,以模拟的方式找到了,他正在进行实验验证。一定得超出前两个层次,到量子力学层面去考察。
方舟子:Matthew Fisher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主要是研究量子凝聚态物质理论,以前从来不研究生物学问题,在2015年他心血来潮玩票发了一篇论文《量子认知》(Quantum Cognition: The possibility of processing with nuclear spins inthe brains,M.P.A. Fisher, Annals of Physics 362, p. 593-602(2015)),是他唯一一篇与生物有关的论文(他发表的全部论文记录在此:http://www.kitp.ucsb.edu/mpaf/publications),就被施大师当成了宝贝,拿来大谈特谈。实际上这篇论文的观点就是施大师该演讲的主要内容。为了增加其信誉,施大师楞是给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加上“实验物理学家”的头衔,而且胡说“他正在进行实验验证”。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