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在青蒿素产业链中耕耘近40年的企业,昆药集团近期又有新动作。在9月21日举行的“双氢青蒿素片新适应症-红斑狼疮”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上,昆药宣布出资7000万元,正式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持有的项目临床前研究所取得的相关专利及临床批件。
据统计,全球约有500万人饱受狼疮折磨,目前暂无根治这种疾病的特效药。昆药集团董事长汪思洋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如果双氢青蒿素片能进一步取得临床试验成功,将填补红斑狼疮有效治疗领域的空白,为人类治疗免疫性疾病作出重大贡献,“其意义或将不亚于青蒿素在抗疟领域的成就”。
昆药拟投资上亿开展双氢青蒿素片临床试验
红斑狼疮是一种影响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发于育龄期女性。1992年,在双氢青蒿素作为新型抗疟药被批准为一类新药后,屠呦呦带领团队开始重点研究青蒿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发现双氢青蒿素片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据悉,该项目已通过国家食药监总局审批,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汪思洋预测,随着多期临床试验的开展,未来的4-5年中,昆药可能还要追加上亿元的投资。
从上世纪70年代参与青蒿素项目开发以来,昆药一直担负着青蒿素提取及产业化发展的重任。目前,昆药不仅拥有着青蒿素业务的完整产业链,也是全球最大的抗疟药原料药生产商、全球品种最全的抗疟药品供应商。但汪思洋坦言,昆药在青蒿素类产品上的利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甚至曾经一度亏损。
“因为抗疟市场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等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实际上,青蒿素产业在全球带有一定的慈善性质。昆药之所以坚持完善和开发青蒿素产业链,最主要的源动力是对产业的情怀和坚守。”汪思洋表示,青蒿素是当前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我国的民族企业需要践行国家和社会责任,扛起青蒿素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大旗。
“此外,昆药始终坚信青蒿素能在其他疾病治疗领域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汪思洋介绍,为了进一步加大青蒿素产品的二次开发力度,昆药成立了云南省蒿甲醚系列产品创新药研发团队,进行了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在白血病、肺癌、结肠直肠癌、脑胶质瘤等方面的研发,现已获得“一种治疗肺癌的药物组合物”等9项发明专利授权。“屠呦呦教授在接受诺贝尔奖时表示,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未来昆药将持续投入更多资源和力量,做大做强青蒿产业,也希望青蒿素能再次创造生命奇迹,带动更多的中国优质药品走向国际。”
从“药”到“医” 构建慢病管理医疗生态圈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防治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医药不分家。”汪思洋表示,昆药目前正依托于华立大健康生态圈及自身的优势,通过参股、合作、战略资源导入等多种形式加速布局互联网医疗、康复医疗等领域,实现由“药”向“医”拓展,“构建慢病管理及精准治疗的医疗服务生态圈”。
2016年8月,昆药宣布拟出资2550万元,在南京合作设立定位于终端术后医疗护理、康复的医疗服务机构,以医联体或技术指导的方式与江苏省肿瘤医院、省中医院等三甲医院形成对接和互补,规划将其建成二级康复类医院。汪思洋表示:“三甲医院的优势主要在于疑难重症患者的救治,但是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床位成本很高。当病人度过急性期后,可以转诊到对接的康复医院中去。在一定意义上讲,昆药参与建设的康复医院将成为当地三甲医院扩大化的住院病区,将引入三甲医院现有的医护资源,为康复期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他透露,未来昆药还将继续合作或独资建立心脑血管术后康复、肾病管理等康复性医院,为患者提供可复制、连锁性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