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购置同比减少13.26%;
药品销售同比减少21.8%;
药占比19.56%,同比降低7个百分点;
计划年收入2个亿,其中医保支付超年度定额3000万元……
这是豫北一家县级医院2015年1月-6月的财务报表数据及工作计划。
药占比19.6%,年度药占比15%!略懂医疗管理的人士均知道,这是日前二级医院很难达到的目标;但最让人不解的是医保超支和畸形药占比,能给医院带来效益么?
先要看他们是如何狠压药占比
据了解,该院疏堵结合,首先严把药品进购关,不购高价药,不购辅助用药,不购OTC类药,同时要求药房药事把关,医生处方日消费不得超过10万元,门诊处方不超过3日,其他由患者到药店购买;若院内临床必须用药缺乏,由药械科视量临时而购,或医生引导患者家属院外药店购买院内使用。
据了解,目前该院药品种类较年初减少40余种,日药品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接近20%,不愿透露姓名的财务人员说,计划下半年的月药品进购减少5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预计年药占比可降至15%。
狠压药占比,给其他医疗服务带来了较大发展空间,于是部分“龙头”医疗机构开始在过度医疗上做文章:
一是降低住院门槛,从不推诿住院病人,大量收治原本不必要住院的门诊病人,同时减少降低上转病人,拖延出院时间,增加住院医疗消费;
二是住院医师大量开具检验化验处方,增加医疗检查项目,比如将大型医疗设备高价检查作为急诊病人的常规检查项目;
三是增加或重复开具治疗、护理项目;
四是个别医疗机构用“借钱看病”引导病人住院,等,增加医疗收入并提高医疗收入纯利润,以此在增加自己收入利润的同时,为增加下年度医保定额铺路搭桥,埋下伏笔。
狠降药占比,医院盈利秘诀是什么呢?
据了解,该地为了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确保医保的有序进行,每年医保管理方案中明确拿出一部分医保基金,除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超支部分给予80%的补偿外,还将上年度医保支付超支的20%添加为下年度的定额支付,以此类推。
而年度内未用完定额支付的,按一定比例缩减下年度定额支付量,于是便出现三种可能,透支、平衡与结余,平衡很难做到,而大部分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目标是不透支,有结余,以免超支带来“亏损”,于是便出现年终推诿病人,减少住院,缩短住院时间提前出院等异常现象。
然而如前所述,个别有实力、有管理技能技巧的定点医院,却通过狠压药占比来从医保基金淘宝。请看以下计算分析。
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占比控制在15%,年医保定额支付透支按100万计算,那么,依照该地医保基金管理办法来计算:医保对超支部分补偿=100万×80%=80万元。也就说其实医院只有20万是需要自己承担,但是这20万也不一定非得自己承担。请看下面的计算:
20万元中,如果没有超支的话,医疗机构支付参合患者=20万×52%(县级医院医保综合报销比)=10.4万元,自费部分患者已经支付,所以这部分本应该医保报销的就是医院的亏损,但是,还需要考虑的是,目前,国家对零差价的药品销售有补贴,所以,政府的补贴也应该去掉。
政府对药品零差价补贴:20×15%×15%=0.45万元,这样算下来,医疗机构每超支100万元,实际亏损9.95万。
按照规定,这家下年度医保支付增加量=100×20%=20万元。如果下年度药占比继续保持15%不变,那么,20万元医保基金通过病人就能获取20×(1-15%)(医疗服务)+20×15%×15%(政府药品零加价补贴)=17.45万元,这就是医院毛利(药品零加成销售,所以15%的部分要扣除),当然,这20万的医院的收入是要支出一定的成本,包括医生的工资支出、检查设备的成本分摊、管理费用等,但是医疗界对这部分成本有个大概的估算,占比收入比10%左右,扣掉2万,净赚5.5万元。
也就是说,医院超支虽然上一年度亏损,但是下一年度,只要保持药占比不变(其实药占比越低越有利可图)、政府补贴零差价的政策不变,医保定点机构的超支就有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