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医强险”制度为“无过错输血”患者建立救济之路

不久前,“5岁女童感染艾滋病”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国家卫计委就此回应称,女孩在输血窗口期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可能属于一起医疗意外,呼吁通过救助、保险、基金等多种方式对女孩进行救助。福建省卫计委要求福建省血液中心、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对患儿给予“人道主义”的救助,相信女童及其家庭能够得到妥善的补偿。

实际上,医疗纠纷中出现的“无过错输血”案件类型并不鲜见。法谚云“有损害必有救济”,但此类损害的救济途径,人们往往局限于侵权责任法领域,而忽视了保险法及社会救助法领域。事实上,类似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法域的相互衔接与并举才能实现。

侵权责任:无过错输血患者不能承受之“轻”

医事法中,无过错输血,也称无过错输血感染,主要是指患者自身并无过错,采供血机构及医疗机构也依法依规完成采供血及输血操作流程,这种情况下患者在使用检验合格的血液后仍患上了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情形。

无过错输血案件中致害的原因大多都是因为“窗口期”感染所致,目前,存在窗口期的病毒不只是艾滋病毒,常见的还有乙肝、丙肝、梅毒等多种病毒。然而,窗口期检测属于人类医疗水平的局限,在侵权责任法上不属于具有可非难性的过错范畴。对于无过错输血情形,我国的医事特别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3条第(四)项明确规定,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不属于医疗事故;该法第49条第2款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由于侵权责任法主要是通过损害赔偿来救济受害者的损害,而赔偿的最终依据限于过错行为及无过错的法定行为,而无过错输血既不属于过错行为类型,也不属于法定的无过错行为类型,因而在侵权责任法领域难以找到“赔偿”的法律依据。当然,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4条也规定了损失分担的基本原则,即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但是,这种损失分担对损害的救济是有局限性的,而且能否适用于医疗损害领域在学术界及实务界尚存争议。

此外,从条文的文意解释上看,既然是“分担”,就不可能是全部由一方承担,而且还要考虑实际情况及行为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侵权责任法中分担原则对无过错输血的救济是一条可选择路径,但是并非是一条“赔偿”路径或充分救济的路径,侵权责任法无法承受无过错输血救济之重。

“医强险”制度:无过错输血患者的救济之路

“无过错输血”案件中,一边是尚未攻克的医学难题及无过错的合规操作,另一边是无辜的输血感染者及遭受损害的整个家庭。但是从风险分担与保障的制度安排上,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2006年起,保险业在我国启动了医疗责任保险的试点工作,之后医疗责任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提高,但是还没有达到全行业及全国覆盖的程度。

医疗责任保险是指投保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保险期内,因医疗责任发生经济赔偿或法律费用,保险公司依照事先约定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医疗责任险并不是每个医疗机构强制参加的险种,一般为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自愿参加,而且承保范围主要限于因执业过失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因此,对无过错输血这类不属于执业过失的损害,医疗责任险一般不予赔偿。

当然,目前我国部分保险公司开始开展医疗责任保险的附加条款业务,如果发生了医疗意外导致被保险人承担责任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购买附加医疗意外责任险而承保医疗意外,类似“无过错输血”这样的无过错损害就能够得到保险赔偿。但是,开展附加条款业务的保险公司保险费率相对较高,很多医院不愿意选择此类业务,所以无法有效地覆盖所有遭受“无过错输血”感染损害的患者。

目前,我国在交通事故风险保障领域建立了无过错补偿的“交强险”制度,医疗风险与交通风险有诸多类似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在医疗领域针对包括“无过错输血”在内的特定医疗意外类型建立补偿受害人人身伤亡的“医强险”制度。而且,建立这一制度并不需要新起炉灶,也不需要无限扩大承保无过错损害的范围,仅需要对现行医疗责任保险附加条款业务进行修正完善,并通过立法要求从事此类风险业务的医疗机构参加强制,以体现法律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开源!新药研发新模式

  抗生素都限制性使用了,还有研发的吗?

  我国医药费被指易涨难降 民众为高药价埋单

  中医药不能吃老本

  以医改拖住医疗费用增长的“脚步”

  药房托管争议不断 药价形成机制恐需“路径再

  药企为何缺乏实施GMP的主动性?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前世?今生!

  招标降价潮席卷 两大因素决定药企能否生存

  卫计委刘谦:医生培养要回归临床诊断能力

专家:大病患儿基本医保实际报销比例不到45

高端诊所往下走:最大的困境是支付方

医院特色制剂出路何处寻?

三甲全科的不同定位:住院病人管理

互联网问诊受限利好基础医疗

2017亚太地区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飙升至150亿

乡镇医疗市场:分层定位的机会和前提

急剧飙升的非洲医械市场:10亿人+95%进口率

CFDA摸底新规实施问题 基层医疗器械市场需求

解析2015年一季度GDP增长7%背后的医药密码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