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难,是行业共识。而对产业的发展而言,战略与策略都不可或缺。这一过程的推进,既需要前瞻性地制定战略,更需要审时度势地调整策略。
过去的2012年,世界医药巨头们新药研发模式的革新及其带来的可观收益有目共睹。天津药物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已有近50年的新药研发经历,洞悉现代产业研发规律。日前,刘昌孝撰文,从战略和策略的高度盘点2012年生物医药研发,并展望2013年生物医药研发形势。
分子靶向药物研发战略
当今,抗肿瘤药物研发正在经历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向分子靶向药物转变的重大变革。自1997年首个小分子靶向药物Gleevec成功上市,至今已有30种针对各类信号通路的分子靶向药物上市,其间经历了分子靶向药物研发的成功与失败。多种信号分子和通路被确证为抗肿瘤药物的治疗靶点,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前景看好。
21世纪后的抗肿瘤药物研发战略是在继续深入发展细胞毒性药物的基础上,同时逐渐引入分子靶向性药物的开发。有些已经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入了国际肿瘤学界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和规范。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分子靶向药物正在面对临床实践中不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问题有:转折性与疗效不确定性;靶向广谱性与毒副作用互为矛盾。获得性耐药克服与联合用药等正成为目前分子靶向药物研究的前沿方向。
针对以上难点,需要重视靶向药物及其治疗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认识大多数实体肿瘤都有多靶点、多环节调控过程的特点,认识目前的转化性研究还远远未能解释所发生的一切临床现象。
随着对人类基因组学中功能性基因组和支配肿瘤的基因组的深入认识和高新技术的运用,肿瘤的治疗必将跨入一个全新时代。分子靶向药物的未来研发模式,应以基于生物标记物的个体化药物治疗为目标,以肿瘤信号网络的级联、反馈、代偿、非线性等特征为依据,强化信号调控网络干预、靶向关键节点的抗肿瘤新药研究策略,并指导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将会对肿瘤患者的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上的新药研究战略也在改变,给我国药物研发产生了影响。风险分担策略、加强转化医学研究、学科交叉、源头创新、重视新靶标和新化学实体开发、针对问题的快速跟踪、药物的重新评价等均引起了行业重视。针对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仍然不强、技术含量不高的现状,走出自己的发展模式是迫切需求。
小型生物公司整合创新药物发展战略
2012年,美国FDA共批准了35个全新的药物,其中31个被列为新分子实体(NMEs),这一数据是美国FDA 2004年以来最好的新药创新结果。
新药获批数量近年来反弹很大程度上源自FDA与制药公司更加紧密的合作、简化审批程序,特别是支持在癌症和其他罕见病治疗新药的研发。此次批准的新药中有10个抗癌药物、2个减肥药、9个罕见病治疗药。首个针对CF遗传基础的药物由Vertex制药公司开发;Stribild是由Gilead制药公司开发的治疗HIV的新组合药物。
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获批的新药数量引人注目。其中包括Vertex制药公司用来治疗特定基因变异CF患者的药物,Medivation公司开发的前列腺癌治疗药物Xtandi。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先声药业2011年创下全球首发抗炎新药艾拉莫德的上市纪录,尽管它相对世界跨国大公司而言,只是小公司。
先声致力打造的我国“创新药物创业百家汇”项目计划,以先声药业为依托的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平台的实施中,接纳了近百家创新药物研发公司加盟,会聚200名海外人才,拟打造成生物医药产业的主体和国内领先的创新药创业基地,成为合作模式、整合资源典范。2012年默沙东与先声药业共同成立的在华合资公司抢足眼球,二者的深度合作被解读为强强联合的新典范。
对于中国自主研发新药来说,2012年是幸运年。中国的两个小公司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和兴大科学系统公司,在抗癌新药研究中成绩不菲。
中国自主创新的新药首次获国际认可。全球最大的临床数据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