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血脂管理需有的放矢,分层治疗
新指南具有五大精髓:取消“血脂合适水平”的描述,强调根据危险分层指导治疗策略;干预靶点多样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仍是首要目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不作为干预靶点;极高危人群界定更加宽泛,LDL-C 目标值更低;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高危/ 极高危人群启动药物治疗更积极;针对不同临床情况提出更具体的治疗建议。
新指南采用SCORE 评分评估血脂代谢异常患者的冠心病风险。合并以下情况的人群需行血脂检查评估心血管风险:2 型糖尿病、高血压、吸烟。
体重指数(BMI)≥ 30kg/m2 或男性腰围>94cm(女性>80 cm)、伴靶器官损害的1型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慢性炎症性疾病、慢性肾病以及家族性血脂代谢异常病史。男性>40岁和女性>50岁者也可考虑进行血脂检查。
新指南推荐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低胆固醇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建议根据患者情况确定药物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上,新指南仍将他汀作为首选药物。需要指出,新指南对于高危/ 极高危人群取消了LDL-C 启动值。
2011“ESC 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新指南操作性强 充分体现指导价值
新指南囊括11 项要点:应动态观察高敏肌钙蛋白;血糖和血常规也是判断预后的标准;临床证据还应包括出血危险评分;早期常规应用β受体阻滞剂缺乏循证学证据;对多种P2Y12 受体拮抗剂的建议;不建议上游常规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磺达肝葵钠联合普通肝素预防导管血栓;低分子肝素应用建议不变;强化抗栓治疗应预防出血;应个体化、多学科处理多支病变;低体重患者尤其要调整药物剂量。
对于难治性心绞痛、血液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的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应尽早行冠脉造影或血运重建;最初稳定但发生临床事件高风险的NSTEACS 患者,也应尽早冠脉造影或血运重建。对最初稳定的高危NSTEACS 患者,选择早期介入(入院12~24 h)较延迟介入更为合理。对最初稳定且无严重合并症和血运重建禁忌证的NSTE-ACS 患者,最初可考虑保守治疗,以后的治疗决策(保守或介入)由医生根据病情或患者的意愿决定。
2011“ESC 外周动脉疾病管理指南”危险因素预防提到议事日程
新指南指出,外周动脉疾病(PAD)与冠脉疾病(CAD)的危险因素相似,前者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典型危险因素。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和高血压。新指南推荐通过踝-臂指数(ABI)和双功超声(DUS)进行检查。ABI 降低(<0.9)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DUS 已广泛用于血管病变的筛选和诊断。
新指南强调,生活方式改善主要是戒烟、每天运动(30min)、BMI(≤25 kg/m2)和地中海饮食。可加用降压药物;LDL-C<2.5mmol/L,必要时<1.8mmol/L;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2011“ESC 欧洲妊娠期心血管病管理指南”强调孕前筛查 监测和随访受推崇
新指南Ⅰ类(C级证据)推荐:(1)对所有确诊、疑似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血管病和主动脉疾病女性,应行孕前风险评估及咨询;(2)所有合并心脏病的育龄期和孕后女性均应接受风险评估;(3)高危患者应在专科中心接受多学科团队治疗;(4)对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律失常、心肌病、主动脉疾病或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遗传畸形的女性,应提供遗传学咨询;(5)所有出现无法解释或新发心血管症状或体征的妊娠患者,均应行超声心动图检查;(6)在任何可能的时候,对心脏术前的患者行全套皮质类固醇检测;(7)对妊娠患者采取与非妊娠患者相同的措施,以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8)绝大部分患者首选经阴道分娩方式。
10月
“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顺应国情有效实施
新指南把HbA1c 的控制标准定为<7%;强调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胰岛功能相对较好、无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应尽可能把血糖降低到正常,即HbA1c <6%。建议危重患者的血糖控制在7.8~10mmol/L。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空腹、餐前或睡前血糖3.3~5.3 mmol/L,餐后1 h ≤7.8mmol/L;或餐后2 h≤6.7 mmol/L;HbA1c尽可能控制在6.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