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可以更好的帮助读者充分了解全球创新新药研发情况,以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信息优势,精选了十二个治疗领域的全球潜力新药进行深入研究评述,关注Ⅲ期以后在研药品、新近上市及新近注册药品,直接更新过去一年的新药批准进展,力求客观、专业、深入地把握全球潜力新药的研发趋势。
希望《全球潜力新药述评(2014版)》的些许内容创新能够为医药界的同仁提供更有益的信息参考,欢迎大家联系订阅!由于时间仓促,本资料不免存在一定纰漏和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日后,我们将陆续为您献上以下药物评析:

抗感染药 —— 抗艾滋病药物 elvitegravir
1、化学名
6-[(3-氯-2-氟苯基)甲基]-1-[(2S)-1-羟基-3-甲基丁-2-基]-7-甲氧基-4-氧代-1,4-二氢喹啉-3-羧酸
2、CAS登录号
697761-98-1
3、分子式和分子量
C23H23ClFNO5,447.89
4、专利权状态
专利号WO-2004046115,优先权日为2002年11月20日
专利号WO-2005113508,优先权日为2004年5月20日
5、开发与上市厂商
Japan Tobacco原研,Gilead Sciences获得授权许可
6、作用靶点/机制
HIV-1整合酶(IN)抑制剂
7、适应证
治疗HIV/AIDS感染
8、首次注册时间和国家
2013年11月13日于欧盟首次注册,商品名为Vitekta
9、药品简介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造成T-细胞免疫系统受损而引起的一类致死性疾病。自1981年发现首例AIDS到现在已历经30余年。据估计,2009年全球新增感染HIV病例260万[仅为1997年(新增感染HIV病例最多的一年)预测值的79%],其中,新增感染HIV儿童患者比5年前降低24%。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于人们对这类疾病传播途径(性、血液及母婴传播)的认知以及抗HIV新药的不断问世。
HIV-1整合酶(IN)抑制剂是继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N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I)之后近年发现的第三类抗HIV药物。作为逆转录病毒复制所必需的酶,IN可催化病毒双链cDNA与宿主染色体DNA的不可逆整合,是对付AIDS的理想靶酶。默克公司开发的雷特格韦是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IN链转移抑制剂(INSTI),它具有良好的临床有效性和耐受性。elvitegravir则是继雷特格韦之后FDA批准的第二个IN抑制剂,也是第一个羟基喹诺酮类抗HIV药物,与雷特格韦组成第一代INSTI。
一项随机、双盲的Ⅲ期临床试验,比较了elvitegravir+利托那韦(每日1次)与雷特格韦+利托那韦(每日2次)方案对复发HIV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显示,elvitegravir的疗效并不差于雷特格韦。尽管雷特格韦组丙氨酸转氨酶或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相对更高,而elvitegravir组腹泻的发生率相对更高,但这两个治疗方案的耐受性大体相当。对病毒学失败的患者进行的基因分析结果发现,elvitegravir和雷特格韦组中出现IN耐药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20%。
一项有278名受试者参与的随机、双盲Ⅱ期临床试验,通过评价利托那韦增效的elvitegravir(20、50和125mg)相对于利托那韦增效的PI+优化背景疗法[OBT,其成分为NRTI(或与恩夫韦地合用)]的非劣效性,以进一步证明elvitegravir对复治HIV感染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将受试者(病毒载量>1000拷贝/mL,CD4细胞平均计数为185 /mm3)随机分为两组。以治疗24周时相对于基线的log HIV-1 RNA水平的时间加权平均变化(DAVG)为主要终点指标。
8周时,停止elvitegravir20mg剂量组的试验,同时向另外两个剂量组(50和125mg)患者的给药方案中增加PI。结果发现,治疗16和24周时,elvitegravir125mg剂量组的病毒学效果(DAVG24:-1.66log10拷贝/mL)与利托那韦增效的PI组(DAVG24:-1.19log10拷贝/mL)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优势(P=0.021),而elvitegravir50mg组(DAVG24:-1.44log10拷贝/mL)与利托那韦增效的PI组相比也表现为非劣效性。总体而言,elvitegravir125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