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2313字,分2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首先是科学设置和准入。成都市卫生局审批处处长佘芳建议,目前还需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将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纳入各地卫生发展规划,合理规划优先配置;新增医疗机构主要由优质医疗资源领办或由社会资本投资举办,同时引导社会资金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并且,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照批准的执业范围、医院等级、服务人口数量等合理配备大型医用设备。
其次加快促进人才流动。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金华建议,进一步深化医务人员多点执业。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加大放宽政策限制。加快建立科学的覆盖公立、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托管、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盘活现有存量,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此外,还需各地积极主动落实公平待遇。佘芳建议,各地需要制定和完善医疗机构设置和评审标准,引导社会资本科学规范办医。选择符合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及政府下达的医疗卫生支农、对口支援等任务,并逐步扩大购买范围。政府在物价、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经营性质变更等方面也应给予民营医疗机构更加优惠的政策。同时,引导民营医疗机构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形成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医疗价格和服务项目上与公立医院形成“错位竞争”,才能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
张游还建议,政府加快建立公平开放的医疗市场规则,进一步强化行政监管。并培育和扶持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和维护非公立医疗机构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