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药价放开并未刺激药企大幅涨价

药品价格牵动人心。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制定的《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61日正式施行,除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外,其他药品政府定价全部取消,药品价格从此由市场决定。记者探访发现,药品价格放开一月以来,医院由于延续医保定价,药价没有变化;药店个别低价药和个别品牌厂家药价有所提高,而针对市场的变化,消费者反应基本较平静。

并未刺激药企大幅提高药价

记者近日走访了位于西单的北京市金象大药房,该药店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店大部分药价没有变动,变动的只是一些低价药和中成药。

据北京市金象大药房医药连锁公司总经理助理赵艳洁介绍,药店销售药品分两部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开具的处方才能购药,这部分药品价格是双轨制,有限制;非处方药又分甲乙两类,甲类是由零售药房销售,乙类则是在超市销售,是完全放开的。

根据赵艳洁发给记者的材料,6月初到现在,有两家低价药品生产厂家提出涨价要求,包括北京双吉制药有限公司的红霉素眼药膏,从1.1元涨到2元,盐酸金霉素眼药膏从2.1元涨到3元;天津东方广诚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的过氧化氢溶液,由1.3元涨到1.85元;品牌厂家提出药价调整要求的有两家,一个是天士力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的藿香正气滴丸,由19.8元涨到29元,另一个是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六味地黄丸,从17.7元调整到23元。 

虽然厂家有调价意愿,但赵艳洁表示,药店不会遵从厂家的意愿随便跟着涨价,因为要考虑市场需求和药店间的横向价格对比,金象大药房今后将采取不同方式适度调整。 

记者采访药店及医药公司有关人士了解到,从目前情况看,药价放开并未刺激药企大幅提高药价。“一家独有、市场需求大的药品,价格可能上涨,但这类药品所占比例为10%左右。百分之八九十的药品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涨价只会丢掉市场。”而独家生产的药品,其价格制定也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需要综合衡量。中国医药信息新闻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徐述湘表示,一些企业有调整药价的计划,但多数还在观望,要看市场反应和同行动作,以及政府下一步的配套政策、监管措施等。 

 企业反应不一 

对于未来的药品价格趋势,一位经营者表示,物价部门有个最高“上限”,价格基本上是“就低不就高”。要说有什么变动,只有中成药受原材料种植面积和产量以及运输供应的影响会有一定的价格浮动;而西药的供应,则几乎不存在什么问题。“在短期内药价应该是平稳的。从长远来看,尤其是各种抗生素类药品,药价还有下降的可能。”他提出一种观点,“假如药品价格放开了,一些药品可能就会放弃医院的市场,转到药店。”但与此同时,“价格放开后我们要先看看医院的价格有没有变动,如果今后医院的药价降了,考虑到竞争关系,药店的一些药品价格也需要跟着下调。”这位经营者说。 

上述见解得到医药生产企业的呼应,也有一些医药企业对提高药价持保留意见。以岭药业副总裁张蕴龄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原材料、人员等成本不断攀升,但考虑到市场及老百姓的接受能力,现在的环境不支撑涨价,所以以岭药业决定延续原有价格不变。她进一步强调说,价格放开就涨价说不过去,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价格变化是一个复杂工程,涉及原料、生产、销售、招标等一系列问题,涨价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也有一些药企也在涨价中纠结。谈到药品涨价,北京双吉制药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郝田贵透着些许无奈。“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在市场竞争中很被动,我们没有大企业的气魄。”他告诉记者,双吉制药前身是北京第六制药厂,是1958年建厂的专门生产软膏类产品的老企业。由于原材料上涨等诸多因素,现在已下马好几个软膏类品种,企业能坚持到现在很不容易。由于产业升级要求,现在正在做无菌车间改造、冷藏运输、监管码设备等建设,公司已投入近两千万,这对于一个小企业来说已经很艰难了。所以,在纠结中将药价涨了近一倍。但郝田贵透露,因为原料供给不上,他们的金霉素眼膏也将停产。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赢家通吃不适用互联网医疗

  制剂国际化起步 药品出口转型升级谋飞跃

  互联网医疗模式或将加剧看病难

  医保收支失衡压力加剧:支出增幅连年高于收

  美国、欧盟、中国医疗器械管理机制比较

  中国千万丙肝患者难用低价药

  2020年全球家庭医疗保健市场预计将达到3553

  跨国公司挤压下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策

  美国远程医疗陷入控费两难境地

  基础医疗变革才是互联网医疗大发展的根本因

体外诊断产品成医械市场重要增长极

全球生物类似物市场规模到2020年或可突破55

O2O能否真正让医药电商大放异彩

廖新波:互联网医疗需清楚其服务产品属性

百城医改试点:是大坑,是金矿?

医疗器械技术评价遭遇三大难题

医改进入市级时代 江西新余“带痛”探路

儿科医生紧缺直接导致我国儿童看病难

药品零差率:福建全面医改突破口

中医药国际化处于战略机遇期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