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见的肥肉,终究还是没能吃到口。这恐怕是很多医药电商创业者当下最大的感受。
从2013年开始,医药电商开始发力。在互联网创业者看来,医药成本低、利润大、交易环节繁琐,是一个值得“颠覆”的行业。
根据中康CMH统计,2015年国内处方药市场约为1.2万亿元,OTC(非处方药)市场2000亿元;而在美国,早在2013年,医药电商就占整体医药销售的3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医药电商也能做到美国的规模的话,一年的产值将超过6600亿元,谁能不眼馋这块蛋糕呢?
但是,跑马圈地几年后,无论是互联网创业者,还是阿里巴巴这样“进击的巨人”,都不得不放慢医药电商的脚步。看起来近在咫尺的金矿,被横亘的天堑阻隔。当很多医药电商庆幸商业模式终于似乎要“跑通了”的同时,“品控”成为压垮医药电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步入寒冬”
5月18日,送药O2O药给力,因“融资和公司资金压力”,1小时送药上门业务已经停止;7月29日下午,天猫医药馆向平台上的商家发布了《2016年8月1日停止95095药品在线交易功能》的通知,并于2016年8月1日起停止药品在线交易功能;8月15日,有媒体陆续曝出“寻医问药裁员50%以上”的消息。
伴随此前“就医160”的裁员风波,互联网医疗进入资本寒冬的观点不胫而走….
事实上除了B2B,医药电商还没有找出能够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如果说这就是冬天,那么距离春天的时间间隔也太短了。事实上,医药电商不久前才得到国家政策扶植,刚刚开始跑马圈地。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之后不久的新闻发布会又提出,医药电商的跨界融合与发展,将是药品零售行业未来服务模式转型的关键。
自此,医药O2O在政策庇佑知悉,抢滩市场,集中爆发。
医药O2O主要分为三种:
1、轻资产型,例如药给力——与传统药店合作,一手从App接订单,另一手将订单分配到附近的线下药店;配送人员主要是药给力帮助药店招募和培训。
2、重资产型,例如叮当送药——在背后的品牌布局支持下,主打配送药品及时性的需求。
3、自建物流型,例如快方送药——组建完善的配送体系,用带冰盒的保温箱运送药品;配送员介绍,打包盒有GPS系统,记录药品温度、湿度以及是否打开过,用户端可以跟踪。
与餐饮O2O和相比,医药O2O更低频,但是对药物的品质以及应患者需求所能产生的服务要求更高。以上三种模式对比下,自建物流的快方送药能在配送过程中将品控做到最佳,且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产品包装、人员素质还是路线规划,自建的物流团队都更具优势。
此外,国家食药监总局在“网络购药消费提示”中指出,目前普通快递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条件还达不到药品配送质量要求,快递药品在途风险难以管控,出现药品质量问题难以界定责任,因此送货人应当是药店自己的配送队伍。
所以医药电商O2O在药品保真的前提下还要解决配送环节的品控问题,那么如何在自建送配送体系的高人力成本情况下想办法压低药品销售成本,又成了另一个问题。
除此之外,由于线下药店布局密集,用户买药的便捷性不存在困难,且药品与其他产品不同,用户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很难通过爆款来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即使通过计生用品和保健品来带动,也无法与大型的电商巨头抗衡。一旦传统O2O模式的费用的补贴不存在,用户的需求很可能就像潮水一样退去,不再回头。
在医药B2C方面,阿里健康、1号店、八百方等平台B2C仍是消费者的首选。在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实体药店(自营B2C)可以继续通过互联网直接向消费者销售药品的情况下——京东、天猫已相继通过合作、收购等方式,或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