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移动互联到万物互联,我们已经迎来了“物联网新时代”。在中国的第一个物联网五年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中,智能医疗被归为9大领域重点示范工程之一。如今距离该“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已过去四年,智能医疗领域发展如何?或许我们可以从近日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发布的新版《物联网标准化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看出一二。
智慧医疗:积极创新应用及服务
作为9大重点示范工程之一,十二五规划中对于智能医疗的解释为:“药品流通和医院管理,以人体生理和医学参数采集及分析为切入点面向家庭和社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随着近几年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的迅速发展,国内BAT等众多企业开始尝试开展多种形式的智能医疗相关服务,但与此同时监管政策和体制机制间的矛盾也日趋突出,《白皮书》中写道:“以医疗健康领域为例,一批健康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可持续发展在现有政策和管理下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医院收费项目不包括远程医疗服务,专业远程医疗诊断中心缺少资质认定办法,医保无法覆盖远程医疗,远程医疗终端设备准入缺少专门的标准,远程医疗合规性、服务标准、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欠缺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白皮书》指出,一方面传统的监管模式和政策需要顺应物联网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和挑战,另一方面,企业仍应积极进行消费领域的应用创新:“在智慧医疗领域,可联合疾病预防、医疗、保险、体育等机构,基于可穿戴设备和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创造出新的应用和服务。”
在物联网新时代下,医疗会走向何方?《白皮书》给出的答案是: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智能联网医疗设备、任何通信渠道方便快捷获得各种医疗健康服务。这个状态绝对“智慧”,或许很快就能成为现实。
可穿戴设备呈爆发式增长
作为智慧医疗应用创新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可穿戴设备已经火遍全球。《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第3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共交付2100万只,同比增长197.6%,预计到2019年设备年出货量将飙升到1.26亿只。其中,以血糖、血压和心率监测为代表的医疗及以运动监测为代表的健康保健是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应用领域。
相比PC、平板及智能手机等传统智能终端,物联网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发展和创新极为迅速。未来,可穿戴设备将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思科、Intel等多个机构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可达200-500亿,其中,消费型可穿戴设备仍将独领风骚。
就中国市场而言,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发展同样值得期待,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为125.8亿元,增速高达471.8%。《白皮书》中则以基于可穿戴设备的个人健康管理、运动统计等融合应用引发的流量数据展现了国内可穿戴设备的“火热”:不到一年时间内,微信已接入2400多个硬件厂商,设备激活量达2500万。
只是上述可穿戴设备恐怕仍然是以运动健康类为主,真正达到医疗级别的并不多。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了国内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当然,在部分细分领域,或许国内很快会出现突破性进展,可穿戴心电检测仪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个领域,国内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拿到医疗器械许可证,”在光合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云看来,国内可穿戴心电检测仪技术并不落后,“虽然无法预知谁将脱颖而出,但只要质量优良、价格适中,就一定能够抓住市场、迅速铺开。”
相关链接>>>>关于“物联网”
物联网到底是什么?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世界的“第三次浪潮”,根据它的英文名称Internet of things(IoT),我们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