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创新发展成果开始显现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支持研制30个新药,完成200个药物大品种的改造和技术再创新,同时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药物创新体系,培育新药孵化基地、产学研联盟和高新园区,重点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十大疾病药物展开研发。
医药行业落实专项提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搭建药效、药代、毒理研究平台建设。支持中小创新性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和实施医药产业创投计划及新药创新发展。
但是,国内相当多企业的研究院名不副实,资金投入和能力建设均亟须加大力度。按罗氏2016年研发投入80亿欧元(约800亿元)推算,我国每年所有企业的投入之和也不如这家企业的1/10(“十二五”国家企业总计投入不过400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国从满足民生需要,实现产业调整出发,鼓励“突破式创新”,一些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进入加快审评将有利于创新研发。我国批准的首个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ADC药物(RC48)有望成为攻克HER2阳性的肿瘤的最有效武器;正在临床试验的抗乙型肝炎的抗原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全新结构的Y01和帕拉德福韦等预计今年会有新进展;由两个直接抗病毒药物(DAA)ASC16与ASC08为核心组成的丙肝治疗新药正在临床试验之中。
在10年创新发展的基础上,预计今年我国将迎来新药上市的上升期。
补短板迎挑战
今年应关注新型给药系统的研发,发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引领作用。针对研发理论、技术、辅料、工艺、设备等短板,加强药用辅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为生产缓—控释、智能化制剂提供高端辅料。
不管以何种形式走出去,必须认清发展的短板才能迎接挑战:一是耗时长、花费高、效率低的封闭式新药研发模式亟须改革,实现企业合作,建立开放式的、高效的药物创新生态环境的创新理念;二是以国际化的视野研发创新,提升我国全球化竞争力,树立满足临床需求的研发多途径匹配程度理念,形成有世界竞争力的优势,发展创新的前沿科学和学科;三是以“精准医疗”为目的的“个体化用药”应适应中国需求,注意欧美人种的临床研发与我国患者病谱、遗传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以适应国内疾病谱需要;四是如何启动快速审评有益创新研发。因此应转变新药研发模式,以利于提速国家重大创新药物研发。
发展高端创新制剂是上策
由于质量一致性的影响,我国化学原料药过剩,出口低迷。从节能、减排、药物资源利用的角度,将50%以上的过剩化学原料药制造能力向全球市场消化,结合制剂发展前沿,采用多种灵活的合作机制,发展高端创新制剂是上策。
制剂国际化成为我国原料药向下游转移和优化出口的重要途径。从市场需求来看,发展制剂是未来10年中国医药产业向世界延伸的重要阶段。
根据2016年中国海关最新数据,化学药物制剂对欧美、日本出口近350亿元,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超过40%,其发展势头与鼓励优秀企业制剂转型有关。我国现有75家药企的几百个制剂产品在南美、俄罗斯、东欧、东盟、非洲注册上市,100多个制剂通过了美国FDA审查。我国本土的前100强医药企业2016年制剂出口远大于4%的水平,达到增幅12%以上,其中前10强增速高达100%。预计华海、恒瑞、海正、绿叶等今年增幅更大。
制剂产业发展的策略应放在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创新制剂上,采用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成本优势,找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结合国际药物制剂发展前沿,我国新型制剂的发展应重视转型,企业应关注新型高端释药系统(DDS)的发展,这对于提升研发速度、减少周期、降低风险、提高效益等明显优于新实体药物的研发。
2016年公布的《中医药法》给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会推进中药走向世界。如和记黄埔、奇星药业、香雪制药、天士力等企业产品看好在国外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