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上半年,医药行业交出了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答卷。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年1月到4月,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79.23亿元,同比增长10.4%,较上年同期提高0.8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6.78亿元,同比增长16.3%,较上年同期提高4.66个百分点。5月和6月,行业收入增长基本也超过了10%。
相较于去年此事行业增速首度跌破10%的寒风瑟瑟,今年的数据似乎看起来要光鲜得多。舆论也开始洋溢着不少快活的空气,隐隐开始传出“回暖”的声音。
真的这么乐观吗?恐怕未必。究其根源,上半年行业增速的小幅回升,似乎更多得益于去年的探底。2015年前所未有的控费压力之下,公立医院药占比被强行通过行政力量大幅压缩,结果一方面自然是打压了药品规模的增长,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医保支出,并且抑制了需求。
所以我们看到4月份公布的医保结余数据中,连续两年的“收不抵支”被扭转,收入增速再度大于支出增速。这样的状况一定程度减缓今年的控费压力,加之被抑制的需求延续到今年的释放,共同带来了一阵“小阳春”。喊了几年的医药行业寒冬是不是真过去了?我不敢太过乐观。
相比之下,我倒是更在意另一组数据。
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6年1季度,在5年多的时间内,样本医院监测有销售额企业数量和批文数量都在持续减少。企业数量从2694家减少到了2358家,缩水了12.5%,尤其在今年1季度突然就减少了近300家,应该是主要得益于新版GMP的大限。批文数量从14213个减少到了11662家,缩水了17.9%。考虑到有监测数据的样本医院更多是层级较高的等级医院市场,基层的批文和企业消失的比例可能更高。与此同时,品种数量基本保持了平稳,在2200家左右,显示批文的减少并未在对用药种类造成较大短缺。
2011 – 2016样本医院监测销售企业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2011 – 2016样本医院监测销售批文&品种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业内人士应该有印象,2011年是医药行业本轮十年周期的转折点。在此之后,招标、控费等政策日益严峻,持续压低行业增速。尽管如此,既往政策大多集中在市场端,而在研发、生产相关环节,除了新版GMP,似乎没有太多动作。
直到2015年的“药审风暴”组合拳,临床核查、一致性评价等等接踪而至,再加上两票制、营改增,近日又传出生产工艺核查消息,GMP和GSP飞行检查的频率也大幅提升,时时可以看到各种企业被摘牌的新闻。在这样的形势下,不难推断,2016年到2018年,医药市场有销售额的活跃企业和活跃批文数量有可能减少得更快。越来越多的药厂纷纷抛出出售的信息,而且似乎越来越不好卖了。
这样的阵痛彰显着,这个行业正在推进真正意义上的去过剩产能,开展供给侧改革。相比煤炭和钢铁,医药行业在践行去产能方面推进得似乎更加坚决。
中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过低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此无须多言。我们坐拥十多亿人口、位列世界规模top 3的医药市场,可是4000余家药企中,领军企业各方面却与跨国企业相去甚远。除了技术实力外,不得不说,大量的小散乱企业和早年的低门槛品种挤占了太多的市场空间和医保资源:不妨回忆下,走进众多的小药店,店员大力推荐的都是些什么产品。“浅水不养鱼”,这些过剩的低端产能的存在,既阻碍了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也阻碍的公众优质健康产品的来源。
去年“药审风暴”监管升级至今,似乎整个行业没有不是叫苦连天的。尽管如此,志存高远的优秀企业,应该对此情形抱有更加乐观地态度,不要过多抱怨。要相信,只要是一把尺子卡下来,你难,人家也难,人人都难,最先撑不住的肯定是小散乱。淘汰了过剩产能,淘汰了“神药”和“高返点”,提升了行业标准,净化了市场,未来的机会是留给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