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西安安琪儿妇产医院成为陕西省首家获得JCI、TÜV质量体系认证医院的消息广为流传。也许,医疗圈内人士对JCI(美国国际联合委员会认证)有所耳闻,但对TÜV(德国莱茵国际服务质量认证)绝大多数人都闻所未闻。这一实例反映了国内医疗机构,尤其民营医疗机构,热衷于医疗质量体系认证,特别是欧美的各类认证。
民营医疗机构掀起认证潮
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按照强制程度分为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按认证对象划分为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近年来,国内公私立医院均对欧美各类医院认证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斥巨资推动,甚至惹来国家卫计委发声制止。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在认证需求上呈现不同特点,公立医院倾向于进行产品认证,如HIMSS(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协会)、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的电子病历等级认证;而民营医院则热衷JCI、DNV GL(挪威船级社 & 德国劳氏船级社)、ISO(国际标准化组织)、TÜV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国内医疗机构认证热潮反映了认证的强烈需求。公立医疗机构在获得卫计委医院等级评审后,对于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以及医疗信息化发展路径往往感到迷茫,缺乏对标对象。而卫计委长期推行的医院等级评审体系,“一二三级、甲乙丙等”更多体现了行政等级管理体系的延续,缺乏对业务发展的指引。为此,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大型公立医院,主动寻求并成功获得HIMSS电子病历应用成熟度评估7级。
当前,民营医院大都游离在国家医院等级评审体系之外。2014年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58%的民营医院未获得评级,而仅有0.9%的民营医院获评三级医院。因此,相较于公立医院,迅速发展的民营医院进行国际认证的动机更强,一方面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进入门槛较低,缴纳认证费用后,认证过程虽然冗长,但是可以借此构建、完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认证,打造品牌知名度,赢得商业保险公司的认可。当前,国内商业健康保险报销大都限于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通过国际认证,民营医院试图寻找发展的捷径和突破口,赢得一片生机。
民营基层医疗机构认证缺失
正当医院领域各类认证火热之时,国内基层医疗机构认证却悄无声息。经过二三十年大医院虹吸后,中国基层医疗体系已经支离破碎,致使国家要花巨资强推分级诊疗体系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当前,公立基层医疗机构被定义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全负担,收支两条线,无资金和动力去进行商业认证。而民营基层医疗机构,分化为面向高净值人群的高端诊所,以及面向大众的连锁诊所、门诊部。2005年,北京和睦家医院作为高端诊所代表,成为亚洲首个获得JCI认证的医疗机构,也拉来了高端民营医疗机构进行国际认证的序幕。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民营基层医疗机构,抱有通过认证提升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打造品牌知名度的强烈需求,但商业认证高昂的花费以及设施整改费用,让他们望而却步。
长期以来,国内民众通过医院等级评审体系来评价、认知医院,如三甲医院代表着高超的医疗服务水平。而基层医疗机构,则失去了选择的方向,仅能通过口口相传和亲身尝试,寻找自己满意的基层就医机构和医生,也渴求出现广为普及的认证标准。
万家认证标准为民营基层医疗机构带来希望
面对民营基层医疗机构认证缺失,给机构和民众带来的体验痛点,平安万家医疗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万家医疗)于近期推出了“万家认证标准”。打造中国连锁健康服务第一平台为己任,万家医疗以 “国际标准,中国实践”为指引,联合JCI、DNV GL等国际知名医疗机构质量认证体系服务商,引进标准,共同研发适合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现状和未来愿景的认证指标体系。同时,与国内医疗行业组织——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合作,监督、推动具体认证评审工作,保证认证过程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