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1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互联网医疗新纪元:价值探寻与生态重构”在北京湖南大厦召开。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承办。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公共政策中心主任朱恒鹏在论坛上发表题为“创新、医改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演讲。
与此前就医改讨论医改不同,本次论坛试图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医改的新可能。朱恒鹏在演讲中强调,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已是必然,医疗服务需求结构变化可以看作当下社会发展的缩影,而医改多年的矛盾,实际是转型期供需资源不能匹配带来的冲突,互联网医疗,恰恰带来了弯道超车新机遇,也给公共治理转型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改革需求。以下为朱恒鹏演讲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医改不是一个专业领域的小事,而是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大事。它不仅仅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方面,医改是民生大事,让大家活得更好,劳动力质量更高,本身就不是一个小事;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医疗体制不只是医疗领域的问题,还涉及到更大的制度背景。比如说,从组织形式上讲,我们的医疗机构是事业单位,所以医改既是事业单位制度改革,医生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又涉及到人事制度的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又是社会治理模式改革,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医改创新就和社会创新联系起来。
需求结构的转型与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发展正面临转型, 在过去三十年,不带偏见的人都会看到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是到了08年或者13年以后开始不一样了,所有的制造业都出现产能过剩。另一方面,2014年中国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需求转型阶段,商品和服务多样性、差异性需求越来突出。
我们现在的医患冲突愈演愈烈,问题何在?公立医院及体制内医生总是把责任归咎到患者身上,坦率地讲,认为客户有错的理念本身就是落伍的思想,你也别指望教育患者、教育消费者。简单来说,医患矛盾的根源就是患者日益增长的对医疗品质的需求与公立医疗系统落后的医疗品质、无视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无视患者的合理需求之间的冲突,正如人民日报所言,这是公立医院对患者的“傲慢和冷漠”。比方说,今天的患者的医疗需求不仅仅是安全,还要隐私权等等,而现在大部分公立医院的医生和院长还拒绝承认医疗是个服务行业。
漠视这种消费需求转型必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制造”擅长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但是无法满足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现实情况是,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减少。制造业“集中化、标准化、规模化、通用化”效应大大弱化,后续增长乏力。
因此,我们必须创新,建立消费引导型的经济;而现在中产阶级开始要求个性化的产品,要想抓住转型的机会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水平意味着我们的个性化、差异化产品设计的能力必须要大大提高。这个时候就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全球范围内高端制造业国家一定具备发达服务业,这就说明服务业和制造业其实是互补的,只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才有发达的制造业。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制药行业是典型的制造业。但在美国,在药品的零售价中,真正的制造业的价值很低。如果药品市场价为一百美元,在美国,生产环节的费用甚至不到一美元,其余百分之二三十是研发价值,百分之二三十是营销费用,还有其他一部分是品牌维护等环节:制造业一百美元的产值,80%实际上是现代服务业创造的价值。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困境:人力资源短缺
因此,中国必须转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充沛的人力资源。处于工业主导增长向服务业主导增长转型门槛的中国经济,几乎完全由初等和中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支撑,人力资本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障碍。
根据2010年的数据,我国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群比例还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