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中国生物医药如何应对挑战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植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在探索中前行, 一批优秀的生物制药研发型企业快速发展,海正、恒瑞、药明康德、美迪西、桑迪亚、三生等企业迅速崛起,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制药水平的差距,合作发展模式也已获得国际市场认可。

然而,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制药产业相比,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重视仿制药的发展战略

根据美国制药和生物技术资讯机构FiercePharma数据,2014年因专利失效的药品销售额共计340亿美元,高于2013年的280亿美元,低于2012年的550亿美元,201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攀升到660亿美元。2014年有10个专利失效药可以仿制,如诺华将同时失去药物SandostatinExforge的专利。Allergan公司的Lumigan也将在20148月到期。WarnerChilcott公司的所有药物基本上都会在2014年到期。因此,适时地选择到期的仿制药,提前作好申报文件准备一定能从中获得盈利的商机。

对于小分子仿制药,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和临床一致性评价,全面提高仿制药质量是《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也是持续提高药品质量的有效手段,对提升制药行业整体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药企是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主体,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对确保药品质量安全、促进医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增强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由于我国新药研发和创能力是整个行业的短板,中国制药行业一直保持着“仿制药大国”的现状。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实际上是要求企业重新审定产品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国家在评价、定价、招标、医保等方面如能充分体现仿制药在保证医疗需求方面的价值,建立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逐步完善仿制药质量评价体系,淘汰内在质量和临床疗效达不到要求的品种,无疑将促进我国仿制药整体水平提升,从而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药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应先从仿制药起步。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专利药目前只占市场流通药品的30%。摆在药企面前一条较为现实的道路是,先从仿制国际药品、提高仿制水平开始。这方面以色列及印度的药企做得都比较好,质量也较高,有的还可以通过美国FDA认证,在国际上通行。

以色列、印度等药企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会在专利到期前两三年提前在科研上准备,一旦专利失效马上推出新药。中国药企只有通过仿制进行利润积累,拥有一定的实力后,才有可能慢慢开展真正的原创药,并谋求更高利润。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中国药企还需要考虑以下问题:首先是认定大品种,跟踪与分析已过期或即将过期产品的信息,充分利用专利技术、专利失效与权利要求点,同时,也要重视国际知识产权游戏规则研究,注重知识产权法与仿制药可及性的冲突研究,在知识产权上利用相关国际法规以及双边法律所存在的问题。其次是注意发展战略,应组织医学、药学、经济学、知识产权等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这对复杂的生物相似药开发尤其重要。第三是提升综合开发能力,利用国内较低的人力资本及生产成本,联合国外企业研发,迅速积累经验,提升开发生产能力。第四是出台生物相似药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南,以利于科学研发基础提升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五是培养医生、药师、患者使用生物仿制药的用药习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使用仿制药替代原创药,降低医药费用支持。最后是重视国际生产认证,积极利用风险投资等多渠道融资模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兼并重组形成国际型企业。

重视药物制剂研发

释药技术是发展我国高端药物制剂研发的关键,从产业发展的战略考虑,制剂是高技术产业,是低能耗和低污染产业,更是高附加值产业,也是我国由原料药生产大国向医药产业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制剂产业发展的策略来看,应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创新制剂,采用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成本优势,并找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横亘在大病保险面前的三座大山

  我国儿童大病医保制度空白 拦路虎是什么

  外资仿制药巨头濒临变局 国内药企有望发力

  医疗保险“三大支柱” 企业补充险亟待发展

  传统医药企业2014年面临的10大问题

  “药房托管”大热背后的四大问题

  医药分家:医院药房托管市场高达数千亿元

  医疗器械业将迎暖春 政策与消费层面皆乐观

  商业险企能否从大病保险中获利?

  廉价药品供应需政府和企业联合推动

2013年FDA药品审评分析

快速通道难产 并购重组部分审批将放宽

大病保险今年全国启动 高保障低保费考验险企

上市药企开年忙并购重组 盲目整合易诞“黑天

大病保险能否终结因病致贫?

海虹控股结盟人保健康PBM故事后的8000倍市梦

药房托管能否平衡医院与药企间的竞争格局?

2013年1类新药临床申请数再创新高

中国移动医疗的痛点:谁能撬动医生资源

康美抢食医改蛋糕 全产业链扩张面临政策风险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