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序竞争的刺痛和各项政策的推动下,莆田(中国)健康产业总会应运而生,据了解,其下设的广东分会将在今年9月正式成立,目前会员单位已有350多个。总会的成立能否带领中国民营医院走出无序发展的泥淖,扫除国内健康产业发展前进路上的障碍?昨日记者专访了分会的负责人——博爱(中国)企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林志程。
困难
恶性“挖墙脚”,人才扼住规模前路
长期以来,民营医疗机构由于群龙无首,在无序的人才竞争、物资采购方面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代价,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融资等方面更是面临着重重困境。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个好一点的专家,企业间就会相互‘挖墙脚’,使人才引进的成本不断抬升,有些专家工资远远超出了行业的最高水平。”博爱(中国)企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林志程介绍,在缺乏行业组织协调的情况下,民营医院的人才抢夺呈现出恶性竞争的局面,使民营医院的人力资源成本长期处于一个非正常发展的状态。“缺乏行业自律,没有彼此尊重,一切都无从谈起。”
林志程坦言,民营医院医疗队伍的建设,单靠“挖人”是不具备持续性的,必须注重医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建立民营医院人才供给的长效机制。“总会成立以后,北京大学、南科大、中山医都主动找我们谈,双方都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既可以给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又能缓解民营医院人才短缺的问题。”
谈及民营医院为何一直处于小规模发展,林志程表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医疗队伍存在“短板”。“打个比方,在广州建立一所三甲专科医院,需要的专业医务人员达到几百号,如果缺十来个人我们还可以找猎头公司解决,但是缺几百个医务人员对民营医院来说心里是没底的。”事实上,熟悉这个行业的人都清楚,医疗设备和场地等都可以用钱解决,但人才队伍的组建可没那么简单,虽然广东的医务人员有几万人,但是能被广泛认可的拔尖人才却屈指可数,这是个一直让民营医疗机构头疼的问题。
设备耗材采购成本高,融资多无望
除了人才瓶颈,林志程还表示,“现在对民营医院来说,无论设备、耗材,还是药品的成本都存在很大的水分,松散型的零星采购是抬高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林志程分析,首先,面对庞大而零散的客户群体,厂家需要聘请大量业务员。另外,生产耗材的厂家非常讲究规模效益,只有一次性生产量足够大才能降低它的生产成本,而批量生产、集中采购,对降低设备、耗材和药品的物流成本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我希望我们的总会和分会能在这个方面起到商家和会员单位对接的作用,毕竟只有把医疗成本降低,老百姓的医疗费用才有可能降下来。”
记者了解到,在融资方面,目前民营医院的发展跟金融体系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关联。“学校、医院、车站是不能贷款抵押的,银行给医院贷款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过去银行都不愿意贷款给医院,民营医院基本上是靠自有资金在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它的发展速度。”林志程表示。
办法
设立除名制度,唤醒行业自律意识
在缺乏行业组织协调的情况下,中国内地的民营医院主要依靠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来管,但是由于体制本身和人力资源配置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存在着许多盲区。集中区域扎推经营、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使众多民营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遍体鳞伤。
比如,像广东某个地方一条街十几个门诊部,都是做妇科、男科,大家互不让步,结果经营起来都很惨淡。林志程认为,总会和分会应该要承担起“家长”的作用,协调和呼吁同一片区的民营医院往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林志程介绍,为了强化会员单位的行业自律意识,总会还特别设有会员单位的除名制度。“在一定的时间,我们会对不规范经营的会员单位进行除名处理,同时严格把守会员单位的准入资格,希望借此提高大家的自律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