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不急”是不少大医院急诊科常常面临的尴尬。记者获悉,从10月7日开始,鄞州二院开始实行急诊预检分诊,市民看急诊按照“急重优先”的原则处理。在此之前宁波已有多家大型医院也推出了此项措施。记者了解到,急诊预检分诊制度推出以来,对保证急重患者优先处置效果明显,但距离分流非急诊患者的目标还很远。急诊科人士呼吁,普通的开药或换药等需求应在普通门诊解决。
多家医院急诊科设立预检分诊台
看急诊顺序不再凭先来后到
昨天上午,记者在鄞州二院急诊科看到,在急诊科接待处设立了一个分诊台,有两位护士专门对要求看急诊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急诊预检分诊有一套科学的系统,根据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以及病人的意识状态、对疼痛的反应等情况,作出最终的评定。
“以前除了濒危患者外,其他急诊患者都是按先来后到看病,现在我们的看病顺序按照轻重程度来。”鄞州二院急诊科护士长马素敏介绍,所有急诊患者将被分为四级,一级是濒危患者,二级是危重患者,三级是急症患者,四级是非急症患者。一级患者优先抢救,二级患者要求在十分钟内处理,三四级的患者即使挂号时间再早,也要等一二级患者处理好了才能轮到看病。
目前鄞州二院负责分诊的护士除了经过专门培训,还有十几年的急诊科工作经验。为了防止第一次预检分级后患者的情况有变化,医院专门派两位护士定期巡视,及时观察候诊患者的情况。
据了解,目前包括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和鄞州人民医院在内的多家医院,都先后推出了急诊分诊制度。
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科的年急诊量超过10万人次,该院的急诊分诊工作从今年1月开始。“我们根据患者的情况,把急诊患者分为五级,分区域诊治。”市二院急诊科护士长陆萍介绍,一级患者病情危重、危及生命,要进入复苏室(A区)立即进行处理。二级患者有潜在生命危险,三级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但有可能病情转差,这两类患者则要进入抢救室(B区)接受治疗。四级、五级患者为次紧急、非紧急患者,前往急诊内外科诊间(C区)处理。
六成左右患者不需要看急诊
其中换药开药的病人占了两成
多家大型医院的急诊科先后推出分诊制度,主要是为了缓解“急诊不急”的难题。
在鄞州二院,急诊患者有明显的“潮汐现象”,每天的下午五六点普通门诊结束以后一直到晚上十点,是急诊患者就诊的高峰期。但其实很多患者不都是重病,不少人是因为白天没空、或不愿意来医院,就拖到晚上看急诊。马素敏介绍,每天300个左右的急诊号,最多的时候,简单要求配药的急诊患者能占到10%左右。
鄞州二院急诊科主任阮琳表示,本该看门诊的病人抢占急诊资源,一方面是因为分级医疗制度还不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点不能提供24小时的服务,病人一有病痛就往大医院急诊科跑;另一方面,市民的就医观念上还是把急诊当成门诊的延续和补充,使得一部分白天没空看病的人,为了图方便晚上来急诊。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大型医院也很常见。据了解,2015年,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量达到了15万人次,其中,发烧,腹泻等并不需要看急诊的病例,超过了60%。
市二院急诊科护士长陆萍介绍,由于没有夜间普通门诊,急诊科实际上承担了相当部分普通门诊的职责,从日常就诊情况看,在挂急诊的患者中有开药、换药等需求的患者就占两成左右。
“我做过统计,我们急诊科每个月的就诊人数在1.3-1.4万人次,但真正进抢救室的危重患者只有几百人次。”鄞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邱巧静介绍,大量“不危不急”的患者扎堆,影响了急救效率。
马素敏介绍,推出急诊分诊的目的,是让“不急”的病人延长排队时间,让危重的急症病人优先处置,或者把一些非急症患者引导至门诊。
分级处置的效果达到了
但分流非急诊患者效果一般
急诊预检分诊的目的,不仅是为确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还包括分流患者,使患者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