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2000年的实践以及数十年的科学研究,中国去年因一项源自传统中医药的发现而摘得了诺贝尔奖。
屠呦呦因发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她在接受该奖项时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如今,中国各地私营、公共部门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正在继续努力复制她的成功,试图简化那些由传统中医药从业者开出的复杂、难懂且难以实施的治疗处方,以获得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的药品。
中国政府已将中医药定为其新的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支柱,对这一领域进行大量投入并利用国家医保计划支持使用传统中药。中药通常比创新型西药更便宜,在大部分中国人口仍居住的农村地区往往更受欢迎。
中国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在文化上也更偏爱中医药,而且他们越来越有能力支付有时虚高的治疗费用,因此中国政府将国内消费者和企业看作未来任何传统中医药“礼物”的第一受益人。随着中国巨大的老龄化人口对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保健已成为中国最具政治敏感性的话题之一。
但中国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仅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而经合组织(OECD)的平均支出水平近乎两倍于此。虽然中国政府在2013年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贿赂丑闻曝光后大力整顿了医药行业,但这一领域仍充斥着腐败和回扣。
尽管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很少有新的轰动性的中药品种问世,而且至今仍没有任何一种可以比肩青蒿素的重要性。
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及行业分析师表示,大多数跨国制药公司都已放弃尝试研制此类药物。“西方研究人员和企业都在回避对传统中药的研发。从西方的角度来看,难以分离出单一、可进行科学试验的化合物是一项挑战,”位于上海的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CNIBR)负责人李恩说。
“像发现青蒿素那样从一种植物中得到一种单一化合物用了这么多年时间,”中国科学院(China Academy of Sciences)下属的上海药物研究所(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副所长叶阳说,“在传统中草药中,(可能有)500至600种化合物共同起作用。我们没有技术来追踪所有这些化合物,看它们如何单独以及共同发挥作用。”
但是,在一种处方药获得海外监管机构批准前,这些步骤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必要的。
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Shanghai Innov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副主任贾韦国(William Jia)表示,中国科学家正使用各种方法测试中药的科学依据,让它们更容易商业化。
贾韦国说:“方法之一,中医医院正在进行传统中草药制剂的临床试验,这些试验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另一种方法是,人们正从中草药中分离出单一化合物,比如青蒿素的例子,所以最后研制出来的药物虽来源于中药,但药物本身完全是西方化的。”
贾韦国的研究所还采用了第三种方法——使用人体服用中药后产生的代谢物。该研究所从人参代谢物得到抗抑郁药物,目前在美国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
中医药产业的总规模很难估算,因为许多中药都是针对个别患者开出的混合中草药。但据咨询公司IMS Health估计,在中国的大医院里,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规模从2012年的87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4年的1160亿元人民币(该行业将现代化中草药制成可溶于水的颗粒,方便服用)。部分中医药企业现已上市,包括在香港上市的国有企业中国中药有限公司(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以及在深圳上市的云南白药集团(Yunnan Baiyao Group)。
驻香港的医药行业咨询顾问贾森•曼(Jason Mann)表示:“这些公司瞄准了中国正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
叶阳表示,目前还不清楚中医药疗法对西方患者的吸引力如何,但是“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如果我们能解决中国人的问题,就已经为解决全球问题作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