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改革开放的热土,也是中医药的沃土。爱煲汤、喝凉茶、看中医的广东人,日常生活与一所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胃乃安”“消渴丸”等岭南名药是该校研制的,研制“邓老凉茶”的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广东“汤神”佘自强都是该校专家,广东知名的中医大部分是该校毕业的。三所附属医院年门诊量超过1100万人次,相当于1/10广东常住人口,其中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更是全国中医院龙头,深受老广信赖。
别以为中医相对保守,最近这所学校“高大上”“有创意”的大新闻不断:90后“创业达人”王锐旭两进中南海,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典型;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携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麻省总医院,在珠海横琴筹建世界顶级医院;学校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抗疟新药在非洲科摩罗抗疟疾扬威,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褒扬;学校与通信巨头华为在东莞松山湖合作研究“互联网+中医”……
如何弘扬中医药瑰宝,为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医药强省建设乃至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贡献新力量?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斌、校长王省良就此接受南方日报专访。
掌门人访谈
综合实力位列中医药高校“第一方阵”
南方日报: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州中医药大学有什么底气和特色?
黄斌:我们的底气来自我们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雄厚的综合实力。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首批建立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校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广东省“211工程”建设高校。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均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可以说,我们的综合实力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不相上下,位列中医药高校“第一方阵”。
2007年,我校的中医学被教育部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当时广东省内仅有3所高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他两家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也只有北京中医药大学有。在教育部2012年的学科评估工作中,我校一级学科中医学全国排名第二、中药学全国排名第三(并列)、中西医结合全国排名第四。
学校拥有一批以国医大师邓铁涛、禤国维为代表的著名专家教授,还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医药专家及医疗领域有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校的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唯一的中医学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类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名列中医药院校第一。目前有省部以上科研平台57个,其中包括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现代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等,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
携手华为研究“互联网+中医”
南方日报:作为新中国首批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广中医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在全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哪些规划?
王省良:我们学校将实施“五个提升计划”,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实施学科建设提升计划,以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为龙头,带动临床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跃升。二是实施创新平台提升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打造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现代南药工程技术中心等五大平台。三是实施创新团队提升计划,加大投入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重点建设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疾病、针灸治疗优势病种、中药新药研发及产业化等创新团队。四是实施中医医疗服务提升计划,充分发挥我校直属附属医院行业引领的作用和技术资源聚集的优势,辐射和带动全省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五是实施合作交流提升计划,借助中国中医药服务贸易联盟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平台,加强对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医药服务贸易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