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医改
分级诊疗应该“抓两头、放中间”
所谓的“二级医院”,目前地位尴尬,没有病人,医生收入低,人心不稳,不如放给社会资本改组改制。
新京报:最近不少大型公立医院都在用“金字招牌”吸引投资,在全国圈地搞“连锁”。北大医院也有这种计划吗?
刘玉村:我的态度是非常慎重。医院不容易做成连锁。即使你的牌子再大再响,想占据全国的医疗市场都不可能。医疗服务,尽管有临床路径,但不可能像生产线那样,建立标准化流程就能产出一样的产品。治病是一对一的,一个医生或一个团队,对不同的病人。
所以医院的品牌连锁经营,实际上做不到。但国家医改需要疏散优质医疗资源,医院能做的就是平衡好,准确判断自己能够承担的服务区域和服务范围,在自身足够强大的情况下才能去做。而且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输出,不是光靠出点钱、占点股份、挂块牌子,最主要的是人,是技术力量。没有真正主打的东西,会损失信誉,丢掉这块品牌。
新京报:现在卫生行政部门大力推广的医联体,似乎是靠行政指令,让大医院和二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组合“抱团”?
刘玉村:为了尽快缓解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病人“扎堆儿”的不合理局面,政府一定的计划行为,可以接受。目前,医联体的形式主要是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签个协议,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派驻骨干医生,帮助他们提高品牌影响力和技术水平,从而吸引、留住一部分患者。通过这种联合大医院也分流了一些常见病患者,基层医院也会向大医院转诊一些疑难重症患者。
但这个办法也有副作用,目前很多医联体内都出现了类似的状况:病人去基层医院,是为了转诊大医院更容易,向大医院上转的病人多,能转下去的病很少。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级诊疗。
新京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分级诊疗”,您有更好的建议吗?
刘玉村:根本的办法,就是“抓两头、放中间”,完全改变目前的医疗格局,一边是大医院,一边是社区医疗机构,也包括民营医院、私人诊所。社区处理不了的问题,转诊大医院;大医院治好的病人,回到社区康复回归家庭,省去中间环节。所谓的“二级医院”,目前地位尴尬,没有病人,医生收入低,人心不稳,不如放给社会资本改组改制。社会资本注入后,二级医院可以根据自己原先的基础,转变为专科医院,或基层的康复性、互利型医院,承接大医院下转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