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出走医院后,医生去了哪

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令人们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可作为医疗资源核心的医生,近年来在我国却呈逐渐流失的趋势。日前,医学专业网站丁香医生发布《2015医生流失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明确指出,随着医生流失现象愈演愈烈,未来可能只有20%的医学院学生会成为医生。

80成离职主力军

该报告是去年9月起,丁香医生面向医生、科室负责人、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院领导开展的网络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8942份,针对医生流失的年龄特征、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生流失情况及再次择业方向等热点问题给出了详实数据。《报告》指出,我国每年培养约62万医学生,但从医人数不容乐观。2007~2013年,医学院招生人数年增长率为6%,医学毕业生增长率10.6%,但医师(含助理医师)年增长却只有4.2%,呈现滞后状态。医学生的培养时间漫长,一个医学生成为执业医生的周期为7~8年,按照这个增速,5~8年后,可能只有两成医学生会成为医生。

令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刘庭芳更为担忧的则是,近年来的医生流失不再是零散的个人行为,而是有规模性的群体性行为。《报告》的数据也给了强有力的佐证:25~35岁的80医生是离职的主力军,比例高达65.5%,其中不少都是三甲医院的骨干医生。还有一些医生表示,能走的都走了,目前还没走的也有了离心。这种发展势头如果不加以遏制,很可能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没有足够的医疗人才,难以应对医院高速发展需要和民众健康需求的增长。人才的长期流失,现有医生的工作负担会越来越重,医生少、病人多环境下所衍生的职业倦怠、医疗事故等问题也可能随之而来,这样更会加速医生的流失。

除了整体工作生态的失常,当下的医生流失还存在明显且出人意料的结构化特点。《报告》指出,与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相比,三级医院医生的离职意愿更为强烈,高达63.4%。同时,《报告》还显示,64.62%的医生在转行后不想继续从事医疗领域的工作。如果这些流失的医生彻底告别医疗行业,那将是国家医疗资源的严重损失和浪费。刘庭芳表示。

收入和压力是离职主要因素

医学生毕业不愿意从医,从医者又极力想逃脱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收入低。2015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超六成被调查医生不满意自己的收入,认为付出与回报不符。刘庭芳表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医生的入职门槛很高,动辄就是硕博起点,但高配置并未带来高收入。尤其是刚进医院工作的青年医师,第一年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000多元。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卫生行业人员收入水平仅高于社会平均工资18%。而在发达国家,医生的薪酬为社会平均工资的3~5倍。《报告》中就指出,很多从医院离职的医务人员,再就业会更加看重薪酬福利对自己专业地位和视野的提升两项指标。因此,他们的去向也分为两类:一部分去民营医院。这种情况下,待遇和专业地位较之前都会有所提升,但去民营医院算不上医生流失,只能说是正常流动,因为无论在何种性质的医院,都是给患者看病,本职工作并没有丢;另一部分则去了大型的医药企业,这类则是彻底的转行,有的做了药企主管,有的做了高级医药代表。这些地方工资相对较高,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也都不错。

其次,工作累。相关数据显示,美国超半数医生每周工作45小时,看25~75个病人,国内医生远高于这个数,在不少三甲医院,一个医生半天的门诊量就达60人左右。一周工作7天,两个星期三四次通宵夜班对一个独立出诊的医生来说是家常便饭。忙门诊、忙手术、忙科研更是生活的全部,遇到危急情况还要随叫随到。

再次,不被尊重。国内某网站调查显示,90%的医生觉得自己不幸福。近年来伤医事件频发,动辄打骂,甚至挥刀相向的生存环境,让医生成了高风险职业。数据显示,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印度亟待实行医药新政策

  这些“传盐”,到底该不该信?

  北京二类疫苗异常反应拟引入补偿保险

  高精尖生物医药渐成资本宠儿

  从医学生到医生 健康状况集体堪忧

  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第三方评估显示 超六成医生

  世界帕金森病日:警惕帕金森年轻化趋势

  艾尔建又爆大消息 33亿美元联手Heptares开发

  美敦力无线起搏器近日获FDA批准上市

  河北省加入三明耗材限价联盟,一品两规、两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调研报告 业界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