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两会"即将拉开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在近日将陆续抵京。"医药"这个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每年的"两会"都会成为不可或缺的热门话题之一。
"药品价格"作为医药行业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近几年颇受人们关注。"集中招标采购"、"药品加成零差率"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似乎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药品价格在表面上也得到了多次的"降价"。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人民群众需知道我国药品价格目前处于什么状态?药价的不断"下降",从长远来看,真的会利国利民吗?如何分配我国药品价格的"制定权"才能尽可能的达到利益均化呢?
我国药品价格状态
"药品价格上涨过快"问题一直遭到老百姓的普遍抱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年人均药品消费水平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0多元,增长到2016年的606元,药品价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提高着。如中药材金银花从27元一公斤最高涨到360元一公斤,板蓝根从3元左右最高涨到30元,而这些药材最终到老百姓手中,不知又得翻多少倍。
药品零售价格远远高于出厂价格,这在我国已成普遍现象。
我国药品售价基本达到以下比例:中成药出厂价格一般为零售价格的20%~25%,化学药品为10%~20%,极个别在10%以下。也就是说,药品的零售价格一般是出厂价格的4~10倍,甚至更多。
近些年我国出台了哪些相关政策,效果如何?
1. "集中招标采购"
自"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实施之后,褒贬之声从未停歇。褒的是"易获得价格折让与良好服务"、"采购方针统一"、"采购功能集中"、"标准统一"、"易统筹"等等;贬的是"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时效性较差"、"易滋生腐败"等等。
"集中招标采购"的目的是"降低采购成本保障基本医疗用药"、"将公立医院采购活动置于政府有效监督之下"、"规范采购行为"等。"集中招标采购"作为药品价格改革的重要一步,从宏观方面控制全局,这"高大上"的背后必要付出加倍的艰辛方能成效。
2. "药品加成零差率"
近些年,公立医院实行"药品加成零差率"销售试点工作正在逐步进行。2006年,发改委发文规定: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在加价率基础上的加成收入为药品加成。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声明公立医院改革将取消药品加成,目的为实现医药分开,斩断医药利益链。
医药分开、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短期内可降低药品费用,但从长期来看并不能减轻人民群众药品费用负担。取消15%药品加成,同时提高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对于患者来说,代价是一样的。"零差率"的目的是减少回扣,而回扣的缓解不仅仅于此,如何使药品的利润"合理化"、"健康化",也许才会更加"治本"。
3. 取消"最高限价"
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仍暂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实行最高出厂价格和最高零售价格管理外,对其他药品政府定价均予以取消,不再实行最高零售限价管理,按照分类管理原则,通过不同的方式由市场形成价格。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过去为了遏制药价的不合理上涨,设置最高限价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随着医保控价能力逐渐增强,所有公立医院药品均须通过全省集中招标采购确定,药企之间的价格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三个因素制约之下,政策调整后,普遍认为药品价格并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