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6圈,2014年157圈,2015年243圈。最近三年连续举办的三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累计参与圈数高至3万圈,参与者多达30万人次,覆盖范围涉及29个省市自治区。比赛现场,很多医护人员感叹,随着品管圈的推广和应用,正在撬动医疗界前所未有的改变。
作为一个始于日本的管理工具,究竟在大陆医疗界激起了哪些浪纹?这是第三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落幕后一周,记者在微信朋友圈发起的一个调查。随后,记者又专访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高级顾问、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主席刘庭芳,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河北等地几家医院的品管圈组织者,试图还原火热比赛背后的细节和力量。
刘庭芳:其实我是品管圈“纤夫”
谈及品管圈,必提刘庭芳。
当记者下意识地以外界熟知的品管圈“教父”寒暄开场时,不料刘庭芳却谦称不敢当,并不失认真地说其实叫“纤夫”更合适。
“很累、很难、很苦,但一到码头,回过头来看波涛汹涌的长河,就会有一种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感慨。”11月5日,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一楼咖啡厅,刘庭芳向记者谈起自己推广品管圈10年的经历,与咖啡一样,苦甜并存。
时间拉回至2004年。当时刘庭芳渴望基于台湾医院的经验向大陆医院推广品管圈,不料一开始就被“泼了冷水”。出于种种原因,品管圈的推行举步维艰。那时,刘庭芳深刻感受到人们对品管圈的怀疑态度。
尝试并未就此停止。
2005年,刘庭芳借讲授现代医院管理工具及文化的时机,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个工商硕士管理课堂上,告诉学员品管圈是一种新的文化,可以取代以前的经验主义,用科学方法来管医院和提升医护质量。一直盼望借助阳光渠道推广品管圈的刘庭芳,2006年和2007年仍坚持与当时医疗界的一些权威人士保持沟通,希望得到认可,但好消息迟迟不到。于是,只能搁浅。
转机出现于2008年。当时恰逢海南省成立独立第三方医院评审评价机构,刘庭芳正是该机构的主任。得益于此,他“强势”推行品管圈——制定海南省医院评价标准时把品管圈作为管理工具之一写进评审标准。这一创新性的医院评价举措,后来被写进海南省的医改方案。随后,原国家卫生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调研时,对品管圈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局面由此打开。
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医管司委托清华大学开展品管圈课题研究。时隔一年,课题结束时,恰逢正在制定全国医院评审标准。作为该标准制定者之一的刘庭芳,历经四次提议失败后,第五次建议终获通过。由此,品管圈作为质量管理工具被写入全国医院评审标准。“这个评审标准和后来出版的《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在推广品管圈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刘庭芳感概:“全国医院这么多,不可能一家一家地去开展培训。”
他每年都会收到各地学、协会及医院发来的培训邀请。截至目前,大约到过150家医院,直接接受品管圈培训的已超过八万人次。“有了标准和操作手册,医院就可以自己先参考实践,真正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我再帮忙处理。”
自2004年将品管圈引入大陆的那一刻起,刘庭芳就萌生“扛起世界品管圈大旗”的梦想。按照他的规划,2018年将是梦成之时。据悉,他已于2015年在香港注册成立国际医院品管圈联盟,目前正在与美国、日本、韩国、巴西、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磋商并制定活动方案。
“2017年的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对参赛者的要求将会更高,为2018年国际比赛的举办做准备、打基础。届时,还会从前几次比赛中精选一部分圈组,进行双语演讲比拼。”刘庭芳信心满满。
调查:品管圈激起的改变
医院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获奖:连续三年一等奖(2013年磁力圈;2014年临床营养配餐圈;2015年闪电圈)
受访者:品管圈办公室主任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