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今大批专利药的到期,让以仿制药为主的国内药企“蠢蠢欲动”。
实际上,为了避免一个产品上百家单位的集中申报生产造成生产和研发资源的浪费,国家在首仿药和其他仿制药上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宏观调控策略。
就价格而言,2012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开征求意见的新版《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通过定价和审批制度相结合来调控仿制药过热,具体包括:对在专利药品保护期结束后国内前三个仿制上市的药品,首仿药可在统一定价上浮30%基础内进行单独定价,二仿和三仿药定价则可为首仿药价格的90%和81%。因此对于规模较大的药企来说,首要的就是加大首仿药的研制和开发。
“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在近几年实际上是增加了,因为可以供仿制的品种多了,所以它们会加大投入研制更多品种的仿制药,抢占市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根据复星医药在今年8月公布的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研发费用达到2.5亿,较去年同期增长54.56%,公告中解释:这些研发费用多用于“仿创结合”的药品。
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国内药企,国外的医药巨头也早已转战仿制药沙场。
“其实近两年国际市场上对专利药的持续开发态度正在变得谨慎,一方面是研发成功率逐渐降低,另一方面研发费用也在增加。”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事实上,伴随着全球医改的推进,药品价格的降低已成趋势,为了获得利润,强生、拜耳、罗氏、辉瑞等跨国制药巨头不得不调整原先的垂直一体化模式,让业务回归核心。一方面,在专利到期之前,通过主动向合作公司授权仿制药来抵制普通仿制药竞争,继续分享市场收成;同时,逐步将创新药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业务环节进行专业分解,并外包部分项目,以减少研发投入。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国外市场仿制药数量正在上升,而原研药开发正在减少。作为新兴市场中医药体量最大的中国,更是成为了包括诺华、辉瑞、拜耳等制药巨头的必争之地。
瑞士诺华制药在2011年3月宣布收购浙江天元生物药业85%股权,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分公司,进军国内仿制药市场。而美国辉瑞则选择以合资的形式抢占中国市场,2012年2月份,海正药业与辉瑞公司组建了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新公司定位为全球仿制药企业,海正持股51%,辉瑞持股49%。这可以看做是辉瑞进军国内仿制药的标志性事件。
无论是兼并收购还是合资共同开发,外资药企对国内药企的频频出手都可以看出它们对国内仿制药市场的虎视眈眈。
对于国内的通用药企来说,外资医药公司的介入有可能成为另一个发展机遇。从产品端出发,未来企业可以选择加入跨国企业全球生产链或者获取海外市场规范认证,形成高附加值出口;在技术领域,项目合作可以加速获得最新研发技术;资本方面,企业海外上市更是可以便利地获得所需的资本服务。
但现实情况,外资介入中国通用医药行业仍存在难度。“中国的药企门槛太高,市盈率普遍都在60多倍,而全球药企的平均值只有16倍。对于很多国内企业来说,它宁愿上市,也不愿意被收购,而外资药企又觉得中国药企收购成本太高,所以近几年的收购情况并不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