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科学家完成人类基因组图谱,自此医疗科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新型的医疗健康模式和工具,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监测、看病、保健的方式,并逐步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从预防到看病、就医、恢复,大批初创企业在医疗产业链的各个点上切入。

如何定义新型医疗服务?
当下,关于信息技术用于医疗领域而产生出的概念非常多,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数字医疗等等,这些概念相互交叉重合,但在内涵和外延上又略有差异,在这里先对概念做一下辨析,这样对我们理解和在同一个概念上讨论话题会有所帮助。
1、远程医疗
除了字面上的理解之外,远程医疗首先是一个医疗行为,范围比较窄,必须由医疗机构和具有医疗资质的人员提供。按照比较接地气的描述,远程医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B2B,就是机构对机构,两个不同的医疗机构的合作;一种是B2C,直接对医疗机构以外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2、移动医疗
这在国外叫mHealth,2010年美国移动医疗峰会上对mHealth给的定义是“通过移动设备提供的医疗服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任Francis Collins博士曾表示“移动设备提供了不可思议低成本和实时的方式,用于评估疾病、运动、影像、行为、社会交往、环境毒素、代谢产物和一系列生理变量”。
国内的移动医疗概念基本是在2011年被引入的。
2011年3月,好大夫发布其iPhone版App,
2011年11月,春雨掌上医生上线,
2011年12月,丁香园健康互联频道开始发布相应的专题文章,
2012年上半年一大批移动医疗初创企业产品开始上线,
2012年下半年针对单科领域的移动医疗产品开始逐渐出现,
2013年该领域开始成为投资热点,各种会议和学术探讨非常频繁,
2014年开始不断有重量级企业浮出水面,包括BAT开始跨领域出击,进入移动医疗。
3、互联网医疗
包括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务。
4、数字医疗
数字医疗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数字医疗设备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容量。从一维信息的可视化,如心电(ECG)和脑电(EEG)等重要的电生理信息;到二维信息,如CT、MRI、彩超、数字X线机(DR)等医学影像信息;进而三维可视化,甚至可以获得四维信息,如实时动态显示的三维心脏。这些信息丰富了医疗诊断技术,使医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可视化的信息时代。
本文主要采用移动医疗这个概念,但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也会采用其他的概念来表述。
国内移动医疗的产品有哪些细分领域?
最狭义的移动医疗是Sensor+App+Serive(SAS)的闭环,借助最新的传感器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效率,将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延伸,强调提供医疗服务,是医疗资源通过智能移动设备的一种辐射。但是按照美国医学界对mHealth的广义定义,我们尝试将不同的产品进行大概分类(互相重合的情况在所难免),国内目前的移动医疗产品可以大致进行如下划分:
第一类:医生工具。通常包括患者病历管理、药品信息、临床指南、前沿的医学资讯等,能够给医生的日常工作带来帮助。
第二类:自诊问诊平台。包括患者自诊或预诊、医患沟通平台、患者互助平台、签约私人医生等,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为普通人和患者获取医疗信息和诊疗带来便利。
第三类:单科领域。关注某类疾病或某个单科领域,根据疾病的特点借助移动互联网,将慢性病的管理提供给患者(即PM,patientmanagement)目前常见的领域包括牙科、心血管、糖尿病、呼吸疾病、皮肤疾病、孕期等。
第四类:硬件结合。用户通常需要购买专用的硬件,测量生理信息后将通过App自动记录下来,目前主要有血压、血糖、心率、体温、尿液信息等指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移动监护仪和远程胎儿监护等设备,也能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