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鼎盛时期占整个亚太区业务45%以上,到命脉受损,对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下称“西安杨森”)来说,一切来得太突然。
日前,西安杨森非但没能如愿将后来者的“小弟”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强生制药”)纳入旗下,反而被后者拿去其“安身立命”的非处方药(OTC)业务的半壁江山。
有长期关注强生公司动向的业内专家说道:“从近十几年的情况来看,西安杨森几乎成了一颗弃子,处方药上也没有特别好的品种,现在把优质的非处方药业务并入上海强生制药,基本就被掏空了。”
而作为美国强生总部对中国市场的重新调整,也将其在华最大子公司西安杨森近些年业绩的不佳情况进一步明朗化。
廉颇老矣?
故事总有意外的结局。
当美国强生宣布将年销30亿元的西安杨森非处方业务并入不足10亿元的上海强生制药时,毫无疑问,这一“强生系”内部的架构调整,早已超出了一则公司新闻的范畴。
“即便是到今天,回忆起在西安杨森的那一段职业生涯,我依然觉得骄傲、充实,对它心怀感激,这也是我们当年那拨同事们的共同感受。”谈及西安杨森,一位曾在西安杨森供职的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如是说。
在中国医药行业,“西安杨森”可谓一个特殊的“符号”。
1985年,当美国强生公司决定将子公司放入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中国医药行业与西方现代理念的对接自此开始真正发端。
当年,美国强生子公司比利时杨森与中方四家制药公司(陕西省医药总公司、陕西省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联合投资2.9亿元成立西安杨森,强生控股52%,合资期限50年。
作为中国最大的合资制药企业、美国强生公司在华最大的子公司,西安杨森总部设在北京,生产基地位于西安。
除生产和销售涉及胃肠病学、神经精神学、变态反应学、疼痛管理学、抗感染、生物制剂和肿瘤等领域的高质量药品外,西安杨森被认为与一般意义上的外资制药公司不同之处在于,它大规模系统地培育了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医药代表,将西方先进的学术推广等方式带入中国医药行业,大幅提高了国内临床医生对药物的认知水平。
“因为西安杨森的背景,当时我们入职时基本都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知名大学医药学系背景。”上述资深人士说,在上世纪80年代,这样的高入行门槛在保证医药代表水准的同时,也在医院内形成了和医生的良好沟通,“我们会交流很多专业内容,也会探讨一些有分歧的部分,在医院里是被欢迎和尊重的,这和今天的状况完全不同。”
不仅如此,几乎所有在西安杨森供职过的人对其内部培训和职业成长计划都评价颇高。
西安杨森的每名员工平均每年可以接受100小时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其中10%的员工有机会接受海外培训。一个细节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西安杨森,每个人都被要求走上讲台进行3~15分钟不等的主题演讲,这种具有鲜明美国元素的训练方式,成就了此后活跃于中国医药领域最优秀的一批职业经理人,被一致誉为业内的“黄埔军校”。
而由此带来的丰厚市场回报更为直接。一个经常被西安杨森高层骄傲地拿来引证的说法是,“西安杨森20多年上缴的利税足以再造20多个西安杨森”,鼎盛时期的业绩甚至占到强生整个亚太区业务的45%以上。
但西安杨森始终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是,相比于始终乏力的处方药,它过于强大的非处方药产品线由于后续产品断档,在2000年之后也开始陷入低谷。
在西安杨森成立10年后,1995年,美国强生与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强生制药,这家强生在华的新合资公司只生产OTC产品及保健食品和食品,并不涉及处方药领域。
业内人士表示,这在为日后两家公司合并埋下伏笔的同时,也促使美国强生加强对西安杨森的股权控制。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