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们为很多精神专科医院建成了新的门诊和住院楼,但现在看来,由于没有足够的医生和护士,很多楼只能空着。”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在接受专访时无奈地说。“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宽容度还不够,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还广泛地存在,对于越来越常见的一些精神障碍疾病的识别和就医率还偏低。”4月25日,在2015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十一届年会(CPA2015)上,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王斌在发言中指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全面提升社会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认识,有赖于全体行业人员的共同努力。王斌透露,《“十三五”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已在11个部门达成意见共识,国家将尽快对规划予以落实,以期为精神障碍患者创立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事实上,201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法规的实施,使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但现实的困境依然不容乐观。
成绩
自从201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从《精神卫生法》实施以来,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正式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法律对政府责任、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保障等内容都做了规定。“被精神病”和将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强制入院治疗的做法被法律明令禁止,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住院、出院等都有了严格的法定程序。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事实上,早在《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以前,我国已实施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的工作项目。始建于2004年的“686项目”是由原卫生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据王斌介绍,截至2014年,该项目已获得4.8亿元的资金支持。《精神卫生法》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出台的。新法出台后,全国通过培训基层人员,不断地加强患者的社区的随访工作力度,因此被主动发现患者的人数是越来越多。及时治疗、社区管理、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在全国已基本逐步形成。
众所周知,我国专科精神卫生机构不足,部分综合医院没有设立精神科,部分地区的这不仅给综合医院在其他躯体疾病的诊疗上带来困难,也使很多精神障碍患者难以及时得到科学的诊疗。因此,推动完善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以及在综合医院建立精神科是国家卫计委重点督导的工作。王斌透露,最近两年,我国一直推动在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县医院设立精神科来方便患者的就医,局部地区这些精神科的建立从无到有,从能力弱到能力强,实现了快速跨越式发展。
精神科病床数量少,短期导致很多患者住院难。为此,我国全面加强了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从2010年到2013年,我国总共改扩建了549所省级、地市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增加了4万余张精神科病床数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随着服务能力的提升,全国还从201009年开始建立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该系统为主动发现并病人,实现专业机构和社区机构无缝隙随访提供了重要条件。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经达到了437.5万人,各地逐步实现患者在家就能得到社区人员上门随访的服务。不仅如此,从今年1月1日开始,信息系统还进行了升级,实现对全国患者信息的实时查询。
不足
尽管在法制建设提速的前提下,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但在实际工作现实中,仍存在精神科医生和护士执业风险难以保障,法律规定笼统模糊、监护人监护不力等问题。王斌坦言,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社会经济发展得很快,但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没有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可以看到的是,目前精神卫生服务的提供与病人的需求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仍然有很大距离。”王斌说,自己在调研时发现,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最突出的问题是缺少精神专科医生,由于缺乏人力的保障,很多患者的救治存在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