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3月14日,由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举办、中国高血压联盟与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支持的“第一届中国血压监测学术会议”在上海和平华美达广场酒店召开。本届大会共有2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血压监测领域的专家与会,众多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及概念受到关注。
本届大会还讨论通过了《动态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初稿,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血压测量与监测工作委员会”。与会专家一致呼吁: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动态血压监测的重视程度,全面推广、普及动态血压监测理念,呼吁民众关注自身血压与血管健康,加强健康管理,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
本届大会主席之一,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伟伟教授指出:当前中国血压监测存在严重的“三低”现象,即“知晓率低、就诊率低、达标率低”,而“三低”的根本在于知晓率低,大部分民众尚没有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年应至少测量一次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更准确
我国著名高血压专家、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教授表示,血压监测有多种形式,包括在医院测量诊室血压,在家中进行家庭血压监测,或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而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出现,则为医生提供了全新的血压管理方式。
“自从有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技术以后,我们对高血压的疾病管理又有了新的认识”,王继光教授说,“例如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如果不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都难以诊断出来,也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治疗。”
和传统的偶尔进行的诊室血压测量不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在24小时内的血压情况,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使用降压药物,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药物、药量以及用药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更加全面的评估也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血压波动的原因,是否达标。
专家呼吁:每年至少测一次血压
随着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高血压患者的患病人数也快速增加。中国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2004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血压异常人数高达2.5亿。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仅30.2%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仅24.7%的高血压患者在接受降压治疗,而达标率则更低——仅6.1%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陈伟伟教授对此提出建议: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于血压监测意义的普及教育,对于有条件的地区,每人每年应该至少测量2次血压,而对于卫生设施较为薄弱的偏远地区居民,每年也应至少测量一次血压。
此次《动态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初稿的完成,是中国动态血压监测的一大进步。“我们希望以此建立动态血压监测规范”,陈伟伟教授表示,“同时,我们也将其视之为中国动态血压监测的指导性文件,希望文件能够成为指导患者和医生进行血压监测的依据,最终使动态血压监测成为常规诊疗技术。”
和我国大部分省份一样,日本也已将动态血压监测纳入医保
在动态血压监测方面,我们的近邻日本在动态血压检测普及率与监测技术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以目前最为重要的血压监测设备及技术提供商——日本A&D公司为例,作为世界一流的检测产品生产商和服务提供商,其血压监测产品获得欧洲高血压学会及英国高血压学会的认证。
据爱安德总部医疗健康事业推进部部长尾崎先生透露,目前,动态血压监测在日本也已经进入日本居民医疗保险,享受医保报销。
在获得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技术也在不断取得进步。尾崎先生表示,目前,爱安德公司也在致力于将家庭测量、医院测量及动态血压测量整合为一个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多地点血压数据进行分析,为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建议,提供血压预测、预警等多种服务,达到长久保护血压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