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调研发现,我国首家药品交易所——重庆药品交易所运行四年多以来,已探索形成全流程电子交易、公开透明的医药流通新机制,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药交所模式”的推广价值已经显现,宜逐步打破药品流通的区域行政壁垒,开展跨省药品交易平台试点工作,推动建设全国药品交易平台,助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药价平均下降近三成
2010年9月,重庆药品交易所(下称“药交所”)正式运行。药交所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高清表示,药价虚高是我国医改的长期难题,流通环节“多级代理、层层加价”是重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药交所建立了全流程电子交易模式,经过审批、资质合格的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挂牌发布待售药品信息,经营企业承担物流配送任务,医院根据需求与企业进行价格谈判并自主选择采购。
在药价形成机制方面,药交所参考20多个省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招标采购价格,为入市交易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制定“入市价”,并规定企业的“挂牌价”不得高于“入市价”,交易双方在“挂牌价”的基础上再议价,最终形成成交价。
经过四年多的运营,药交所已发展成一个线上“药品超市”,1.4万家国内外生产经营企业和重庆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成为会员,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医用耗材、检验试剂四大类、5.2万余个品规的产品在线交易,累计交易量已达500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药交所运行四年多来,重庆市药品采购价格一直保持在全国中下水平,与全国各省市药品价格比较,整体降幅为9.22%;比周边五省(云贵川湘鄂)药品总体价格低4.90%,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交易价格与过去的招标价格相比,平均降幅近三成。
记者日前在该交易平台看到,某医药企业挂牌的阿奇霉素肠溶片挂牌价为9.46元,而目前该药品全国集中招标采购均价为12.07元,药交所成立前在重庆的中标价为14.01元。
破解传统招标采购“硬伤”
一直以来,传统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专家的主观因素和外界传递给专家的“信息”往往产生决定性影响。不少医药企业成立专门的招标团队,重点“公关”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容易滋生腐败。同时,为了药品中标,企业还经常使用串通投标、低价中标后不予配送等不正当手段。同时,不同医院集中采购,还经常出现医院和企业不按中标价格交易,企业以次充好、替换药品等暗箱操作手段,且药品采购回款困难,医院、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之间形成长期拖欠的“三角债”。
刘高清说,作为政府搭建的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药交所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传统招标采购人为因素多、交易成本高等问题,除了平抑药价,在规范药品流通秩序、预防腐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交易环节和价格形成方面,药交所采取压缩中间环节、制定“入市价”的方式;在药品配送交收和货款结算方面,药交所着重对安全和时效进行监管。每笔交易完成时,医院、生产和配送企业即形成三方绑定的电子合同,合同要求急救药品须4小时送达、普通药品48小时送达。合同履行后,货款必须在60天内通过结算中心进行结算,任何一方如果出现违规情况,会被“亮黄牌”甚至取缔会员资格。在严格的制度约束下,药交所成立以来到货率持续保持在93%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配送服务满意度达95%以上,资金结算准确率高达100%。
为保障药品质量和预防腐败,药交所已建立一整套考核评价体系,对买、卖、配三方的服务质量、履约情况等进行评价,并将会员的考核评价结果完全公开,接受行业和社会监督。
重庆多家公立医院负责人表示,药品价格理性回归,有利于逐步破除“以药养医”的旧体制,建立合理的政府补偿机制,推动公立医院整体改革。
“药交所模式”或成医改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