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5年11月30日电 /美通社/ -- 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4.8亿,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中国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银发中国”的现实挑战也同时开启了养老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
地产公司掘金社区养老服务
自2014年起,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的疲软迹象,开发商都在积极开辟崭新蓝海。地产公司做养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楼盘的规模化发展是养老项目落地的重要保障。目前包括保利、万科、远洋、绿地、合生、万达、绿城等在内,全国已有超过80家地产公司先后进入养老地产领域,其中保利“和熹会”、杭州万科“随园嘉树”、成都万科“橡树汇”、绿城“乌镇雅园”等都是养老地产模式的有益尝试。
中国的养老结构是“9073”,即90%的老年人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获得日间照料; 3%的老年人在养 老机构养老。日前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广菊指出,目前大家在养老产业的发力点还集中在3%的养老机 构,但在中国老年人对于传统家庭关怀以及情感需求的不可忽视因素下,“养老市场并不仅局限在3%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将是企业下一个掘金方向。”
因此,继养老机构品牌“和熹会”后,保利地产2015年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方面又推出“和熹健康生活馆”。据介绍,保利地产计划在广州、北京、上海、 佛山、成都、武汉等6个区域进行试点,计划筹建包括3个旗舰店的11个和熹健康生活馆。“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来五年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息息相关的养老产 业,政府肯定会给予更多政策和资源倾斜。养老产业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五年!”宋广菊信心满满地表示。
养老地产未来看起来很美,但大多数开发商都遇到了现实困局 -- 如何才能实现“好卖”?
“养护结合”破解盈利难题
从投资金额来看,按单个养老床位20万的投资估算,若实现100个养老机构、2万张养老床位的运营,仅前期的投资就要40亿元。从投资回报周期来看,普 通投资项目的投资周期一般是3-5年,而养老地产的投资周期长达10年以上,且回报率不确定。高投入、慢产出的养老地产,让涉足其中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盈利 能力考验。
专业护理服务被保利地产视为养老产业未来主要的盈利来源。宋广菊认为,美国养老运营机构HCP模式为中国地产养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思路。该公司最初的业务仅是医院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后期逐渐拓展至养老社区。“我们认为,这样一条路径是符合行业发展逻辑的。护理市场的完善是市场化养老的重要铺垫,只有做好护理,机构养老以及其他养老环节才会理顺,整个养老产业才会发展起来。”他说。
据统计在中国2亿多老年人中,60%以上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代谢等慢性疾病,80岁以上、失智、全失能/半失能需要医护服务的刚需人群超过5000 万。广州市善心养老院的客户服务经理李悦对《智慧产品圈》记者表示:“很多老人都需要护理和康复,但大部分家庭缺乏医疗护理知识。比如骨折之后医生通常会 嘱咐老人多活动,但是具体应该怎么动?是前后摆动,还是左右摆动?再以中风为例,病人的黄金康复时间为半年,这半年内如果没有抓住机会康复,可能终生都很 难再恢复。我们建议有康复需要的老人接受专业人员的护理。”
智能护理设计从“心”出发
除了专业护理人员,医疗级的护理设备也很重要。上海迈动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医疗、养老临床护理产品的研发和制造,积极参与到医院、养老机构、个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