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期间,医改成为众多代表、委员热议的民生话题,而其中分级诊疗又成为此次医改话题中的最热话题之一。
3月8日晚间,在2016全国两会访谈--委员会客厅,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交流中心主任杨金生,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微医集团董事长微医集团董事长兼CEO廖杰远就“互联网+医疗助力分级诊疗的构建”进行了讨论。
分级诊疗现状如何?症结何在?
朱恒鹏:“分级诊疗”是近两年开始热起来的一个词汇,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高度重视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还没做好。分级诊疗的含义是让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各有分工,小病、常见病、多发病由社区承担,二级医院承担一些住院和一般的重病业务,疑难杂症、危急重症则由三甲医院来承担。
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患者涌向了三级医院,尤其是一些城市地区无论是住院患者还是门诊患者,三级医院都承接了大部分病人,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社区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却处于“战时状态”。
我们的分级诊疗做得不好,这就是中国要极力推进分级诊疗的原因。
陈仲强:目前医改推动的分级诊疗,其实在过去,我们国家是有的,原来叫“三联单制度”,后来伴随医院改革把它放开了,患者可以选医院,但由于全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水平差距比较大,导致更多的患者流向了大医院。
而国外我们熟悉的分级诊疗体系,除了历史传承形成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有制度保障,它一定要有社区医院家庭医生诊所的意见和转诊,才能到上级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就医,否则在他的保险体系里面是不给覆盖这一块的,也就是传统的习惯形成的体系加上它的制度设计,约束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序的慢病首诊、小病在社区,大病转向大的医院的体系,并一直维系到现在这样一个状态。
回来看我们国家,一方面整体医疗水平发育不平衡,另一方面制度把原有的“三联单制度”破除了,在患者可以选医院,选医生的情况下,自然会向好医院,好医生靠拢,进而造成了供需矛盾,医患关系紧张。尽管我们提双向转诊,而且国家已经提了很长时间,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方案,但是到现在真正解决患者双向转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杨金生:2007年在卫生部讨论医改方案时我就讲,如果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看病贵的一个问题,它出钱它就要制定看病的流程,医保定点单位是人社部确定,医保不同医院的报销比例也是人社部定,那么在哪个医院看也应该是人社部来定。就像一个汽车一样,你买哪个保险就到哪个点去维修必须争得保险公司的同意,基本医疗是政府为主的制度,卫生部制定的是双向转诊,但是买单的、报销的单位是人社部,这两个之间就脱节了。所以,我非常同意刚才两位专家的意见,形成了一个倒虹吸现象。
医疗机构、卫生主管部门一直强调给老百姓的服务做得更好一点,所以医院越发展越大,专科越来越强,老百姓就认可这个,对于老百姓来讲即使他得是小病,但也会当作是大病来看,何况伴随手机的普及,联系也很方便,救护车基本也可以做到随叫随到,自然会往医疗技术更可靠的地方跑。
我讲这些话是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谁买单谁要制定这个制度,有一个怎样的流程。第二层意思是谁做服务,就想他的服务做得更好,做到极致。所以这两个之间就有矛盾。我同意陈仲强,我们提供的是选医院、选医生、自由选,而且医保规定不同级别做手术的费用是一样的,主治做、副教授做、主任医师和教授做是一样的,那老百姓自然就点一个最好的。
廖杰远:根据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分级诊疗的症结在于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继而影响了其他相关制度的顺利推行。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则迎来了破解这种症结的捷径。2015年12月7号,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前夕,桐乡市政府和微医集团首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的乌镇互联网医院,后来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推介与鼓励,现在单日在线接诊量已经持续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