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初,《文汇报》发布消息称:全球首个血管加压素(又称利尿激素)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商品为苏麦卡)在中国上市。这预示着我国临床医生以及低钠血症患者有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苏麦卡由浙江大塚制药有限公司开发,2006年2月7日该公司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新药审评中心提交托伐普坦的新药临床申请。经过5年半的注册申报以及临床研究,于2011年9月23日获得了上市许可。
苏麦卡同时也是美国FDA批准的首个口服、具有选择性的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FDA的批准日期为2009年5月19日。在FDA批准托伐普坦之前,于2007年2月28日批准了安斯泰来的注射用考尼伐坦。考尼伐坦与托伐普坦同属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受体拮抗剂,都用于正常血容量和高血容量低钠血症患者的治疗。
由于与传统低钠血症的治疗方案相比,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在提高自由水的清除和尿液排出,降低尿液渗透压最终提高血清钠浓度的同时,还具有不改变随尿液排出钠和钾量以及血钠浓度等优势。所以业内专家认为,血管加压素受体(AVP)拮抗剂的问世标志着治疗低钠血症新时代的来临。
本文将对低钠血症、AVP受体拮抗剂以及上市研发产品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慢性心力衰竭成诱因
慢性心力衰竭导致的低钠血症在临床上发病率很高。有报道称,心力衰竭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16%~58%,而且与患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
慢性心力衰竭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高血压病、电解质紊乱等,既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也可能使疾病恶化并产生各种并发症而死亡。有研究显示,患者的年龄、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心脏病的种类、利尿剂的使用可对心力衰竭患者产生低钠血症造成影响。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较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老年人身体器官功能退化,一旦患病,极易引起电解质平衡失调。
低钠血症与基础心功能受损程度也密切相关,有研究结果提示,肺心病合并低钠血症的发病率最高。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最常见的是缺钠性低钠血症和稀释性低钠血症。原因是长期、反复、大量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噻嗪类等,抑制对钠的重吸收,同时,患者对利尿剂的反应越差,就常需要较大剂量的髓袢利尿剂,且常用噻嗪类利尿剂与髓袢利尿剂合用而产生协调作用。从而越易出现缺钠性低钠血症。
此外,肝硬化尤其是合并腹水患者中,约30%会发生稀释性低钠血症,在难治性腹水或肝肾综合征患者中,这一比例可高达50%。患者会表现出恶心、意识障碍、昏睡、注意力缺失、步态不稳和意外摔倒等症状,低钠严重时,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2.现有治疗方案问题多
调整低钠血症的发展速度,是现有治疗药物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过快的纠正低钠血症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性后遗症,其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为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此外,治疗后的并发症通常发生在没有预计到的患者低钠血症“自动纠正”过程中。容量丢失,皮质醇激素缺乏,醋酸去氨加压素(DDAVP)或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引起的低钠血症特别容易受到损伤。在这些紊乱中,一旦低钠血症由于补液、皮质醇替代或停止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噻嗪类利尿剂而消失时,水利尿的情况马上就会出现。在没有非渗透因素刺激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的分泌时,低钠血症患者会排出最大量的稀释性尿,可以使每小时血钠浓度>2mmol/L的速度增加,这些过度纠正引起的潜在性生命威胁会在12小时内发生。除了这些过度纠正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外,最佳的纠正目标为每天不超过8mmol/L,而且要经常检查血钠浓度和尿的排出量。
对于急性症状的低钠血症而言,要求血浆钠离子浓度为2mmol/L每小时直到症状减退,可以使用或者不使用髓袢利尿剂如呋塞米(furosemide);对于慢性症状低钠血症,要求纠正率应该控制在0.5~1mmol/L。当症状消失,血浆钠离子浓度增加10%时,应终止药物治疗。髓袢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此外,对于慢性无症状低钠血症而言,可以采用限制液体摄入,或者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表1中总结了低钠血症的现有治疗方案以及该治疗方案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