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初,乙型血友病患者的“救命药”凝血酶原复合物在经历了长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终于爆发,在全国范围内严重紧缺,一药难求。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2011年8月1日,凝血酶原复合物的最大供应者——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兰生物)被关停5家贵州单采血浆站(以下简称浆站)事件。而这5家浆站的采浆量在华兰生物近两年的总采浆量占一半以上。
“这是一个累积效应。”中国医科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国家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人杨仁池分析,华兰生物的浆站关停造成原料血浆供应不足,进而导致凝血酶原复合物严重紧缺。
持续供应紧张的背后让不少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看到了市场空间,甚至受到全球最大以研发为基础的生物制药公司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的青睐。
批签发数量减少
目前,国内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共27家,其中生产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只有3家。除去华兰生物,还有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莱士)和上海新兴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新兴)。
“其他的血液制品企业可能没有这个技术条件,”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医药行业分析师娄圣睿表示,技术条件的限制决定了生产的高成本,“如果让其他的血液制品企业投入大量的成本来生产凝血酶原复合物,他们不一定觉得划算。”
杨仁池也有同感,“可能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意愿有关,企业觉得生产凝血酶原复合物不赚钱就不生产了。”
“凝血酶原复合物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上海新兴相关工作人员江同(化名)结合公司多年的生产经验表示,“由于原料本身的特点及生产工艺的原因,凝血酶原复合物中的凝血因子尤其是九因子在生产过程中容易降解失去活性,达不到新版药典规定的效价指标,不能通过批签发,报废量会很大。”而一旦报废,将会增加10%左右的成本。
上海莱士相关工作人员章峰(化名)也表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加工工艺比较复杂。”
依据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生物制品批签发是指国家对疫苗类制品、血液制品、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其他生物制品,每批制品出厂或者进口时强制性检验、审核的制度。检验不合格或者审核不被批准者,不得上市或者进口。
随后的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将所有批准上市的血液制品纳入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
凝血酶原复合物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严重紧缺,卫生部积极协调,华兰生物自上周起将近万支凝血酶原复合物投放到全国市场。即使如此,凝血酶原复合物2011年的批签发数量与2010年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在中国血友病联谊会秘书长关涛提供的《2008-2011年10月凝血酶原复合物批签发统计(折合200IU)》数据中显示,在2008年,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上生所)也在生产凝血酶原复合物,且占有率为52.02%,位居首位。
然而,自2009年起至今,上生所投放到市场上的凝血酶原复合物为零。取而代之的是华兰生物,自2009年至2011年10月,华兰生物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并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但是,就2011年前10个月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和上海新兴投放市场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总量156624支与2010年的总量225379支相比,减少了68755支。其中,华兰生物上市的凝血酶原复合物由2010年的155845支减少为2011年前10个月的118955支,上海莱士由28664支减少为6673支,上海新兴由40870支减少为30996支。
“上海新兴2011年的批签发数量减少,是因为公司进行了车间改造,导致生产时间滞后。”江同表示,不仅是凝血酶原复合物,公司的其他产品同样受到影响。
而上海莱士章峰给出的解释是,“现在由于外出打工的人数增多,献浆的人数减少,原料血浆减少,所以产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