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盘点过去,展望未来,正可对新的一年连锁药店圈的前景、“钱景”做一番畅想,有心的连锁药店则可早谋划、早布局、早应对、早受益。
畅想一:“大健康服务”卷土重来
大健康、多元化并非药品零售业的“新名词”。今天说的“大健康”,因时间推移、政府推介等,有了较以往更为丰富的涵义,特别是“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将达到8万亿元规模”这一目标提出后,国内从官方到民间,对“大健康”也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说以往的“大健康”主要侧重于产品,那么新的“大健康”概念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体现在服务和理念上。“医、药、械、保健品、化妆品”是健康服务业的五大支柱,除了加强药的管理、医的改革,在治未病、检验检测、健康管理、健康养老等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商务部也在积极推动,力图将药店打造成健康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平台——这正是今后药店的“大健康商机",也是2014年药品流通业新的增长点之所在。
畅想二:“母婴店”模式药店落地
如果说2013年监管部门推行药店售卖婴儿奶粉初衷虽好但药店获益有限的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单独家庭可生育二胎”政策,则让药店经营者看到了“母婴店”这一新模式在药店落地的美好“钱景”。
据卫计委调查,约5成单独家庭有意生育二胎,未来5年有望新增750万新生儿,拉动上万亿元市场消费额,首当其冲受益的便是母婴医药、婴幼儿奶粉及相关产业,药店具有专业化、服务便利、关联营销等优势,即使医保定点政策束缚,也可通过分开经营、单独核算等进入这一领域。
畅想三:执业药师上演“抢人”大战
自新版GSP于2013年6月实施以来,执业药师已成为了药店的“香饽饽”。全国45万余家药店、4万名执业药师,41万的缺口必然催生“抢人大战”。
据说在南方一些地区的药店,执业药师的“加盟费”已经提高到每月4000元,仍然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形势将更加严峻。2014年,要么许以更高的价码,要么早下手自己培养,药店的前景很美好,可千万别倒在“执业药师配套”这一门槛上。
畅想四:药店控股医院终端破茧
2013年,药品生产企业、业外企业控股医院成为热点。据不完全统计,仅A股市场就有复星医药、独一味等20余家上市公司投资医疗机构,但这股潮流中却罕见药品零售企业的影子。这里面固然有资金、规模、控制力等因素的制约,但投资医院(特别是民营医院)的前景、风险控制等更是药品零售企业的掌舵者所顾忌的。
实际上,药品零售企业投资医院终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施这一举措对其渠道建设、终端控制等都有裨益,一旦产业链上下衔接畅顺,就能充分发挥协同、共振效应,节省较大的运营成本、销售成本、推广成本以及隐性费用等。
此前药品零售终端和医院终端在药房托管、药品直供终端等方面都有不少合作,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连锁药店与医院的合作由产品、服务、供应商等层面转向资金、股权层面将顺理成章。
畅想五:电商牵手店商渠道为先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药品必须自行配送的规定,给磨刀霍霍的医药电商泼了一盆冷水。
一边是足以拖垮任何一个医药电商企业的高成本压力(由自行配送带来),一边是亟待扩大的市场份额与逐步释放的顾客需求,这一矛盾要如何解决?其实,两全之策就是与拥有渠道优势的店商合作,根据市场需要战略布局,选择有区位之利的线下门店合作解决部分城市、乡镇的药品配送。这样做,既能让电商收获占有率和销售额,也能让店商得到实惠——前提是双方在股权等方面进行合作,以满足自行配送的要求。
畅想六:大而全“一站式”药店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