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北京市医管局最新公布的消息,去年在北京到大医院单纯开药患者的比例仍然高达35%左右,导致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加剧了大医院“挂号难”问题。
而日前,记者从业内知情人士处获悉,以往北京一直控制较为严格的医保定点药店数量,今年可能进行大规模扩容,从目前的全市仅100家左右,直接增加到1000-2000家。业内表示,此项扩容如果实现,不仅将为医保药店实时刷卡结算实现铺垫,还将更充分地释放零售药店在分摊与医院重叠的常用药发放职能。
功能重叠 医保药店“有名无实”
在调查中,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不少北京中老年居民都有定期去大医院开药的习惯,一方面他们自己或家人大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另一方面,为了“不浪费”医保报销的费用,他们也愿意多“囤”一些常用药在家里有备无患。
然而,几乎所有受访对象都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虽然现在去大医院开药需要分别跑多个科室,一次就得忙活大半天,但他们依然不会选择去医保药店拿药。
“首先,自己家附近找到一家医保定点的药店太难,而且药品种类也不如医院药房齐全;其次,医保药店至今不能直接刷医保卡,需要拿着发票等凭据在单位、药店之间来回跑,报销周期也较长,对于已经上年纪的我们来说着实太奔波了。”家住海淀的退休职工吕女士直言。
除了市医管局公布的去年北京大医院单纯开药患者占比高达1/3之外,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梅群也表示,目前在北京,公众患慢性病、常见病取药的主要途径仍为大型医疗机构,致使医疗机构除了提供针对治疗服务外,还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常用药品调配和发放的职能,零售药店与医疗机构间在诊疗服务与用药服务上功能重叠。
甚至有连锁零售药店负责人坦言,目前北京的医保药店有相当比例是“名不副实”的,不论是销售还是进货过程中,这类药品所占比例都十分有限,药店在医保领域发挥的作用并不充分。
广东大参林连锁药店公司董事长柯云峰就表示,对药店来讲,能不能进入医保定点药店,是营业额能否上去的关键。“相比之下,在北京,因为报销手续繁杂、整体布点过少等原因,确实存在医保定点药店医保药品被‘冷落’的情况。”有业内专家表示。
“现阶段,北京医保定点药店与非定点药店的区别在于,定点药店可以开具医保报销发票,具体流程为,病人在医院看病后,药品需要外购的,凭借医院出具的加盖外购专用章的处方到医保定点药店买药,再凭药店开具的医保报销专用发票报销。
这一过程着实繁琐,占医保药品消费较大比例的、有定期取药需求的患者大多上了年纪,他们更倾向去医院开药就无可厚非了。”仁和药房网品牌经理韩猛表示。
名额控制过紧 功能受限
实际上,在本市大医院医疗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进一步放开医保定点药店总量控制已如箭在弦。药去哪商务经理杨靖告诉记者,目前北京有数千家零售药店,其中具有医保定点资格仅100家左右。
“目前,北京确实存在医保定点药店数量控制过紧的情况。”首都医科大学社会医学系教授、北京市医改专家崔小波表示。还有业内专家向记者透露,其他对医保定点药店申请较为宽松的城市,曾出现过监督不完善导致药店或消费者过量购药甚至骗保的情况,而这些潜在的隐患也容易引发监管部门担忧,令医保定点药店制度“松绑”步伐迈的格外谨慎。
在崔小波看来,这背后一定程度上是源于目前北京的医保报销管理方式相对粗放。他进一步分析称,如果北京允许更多的零售药店具备定点医保资格,那就将面临医疗机构职能的转移,但目前相关部门对于医院医保资金的使用主要采取运营总额预付的形式,每年包干整体费用给各医院,超出部分不报销,结余归医院,但如果取药功能更多地由医保定点药店承担,相关管理单位就很难全面对医保定点单位进行定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