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医疗是目前业界关注的焦点,资本家和风投们都投疯了,钱大把大把地烧,烧出很多莫名其妙的APP宝宝来。这景象与偏冷的其他行业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对任何一个项目来说,活下来是大家必须首先考虑的内容。如果连苟且偷生都困难的话,不光资本不高兴,连合伙人都可能打起来。那样的话大家就没有必要在一起耍了。
如何才能让项目活下来?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只要有钱赚,就具备了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者。而非常遗憾的是,如今玩网络医疗的人士真的是太多了,昨天一个杭州的护士姐姐都哭着喊着告诉我说要做网络医疗呢。僧这么多,肉这么少,让大家如何存活啊?所以一谈到赚钱的话题,很多弟兄们都会掩面痛哭。揪心的事情不提好吗?当然不能不提啊,不提怎么活下去啊?是不是这个道理。
提起赚钱的这个话题,很多朋友会即刻开始抱怨,说你国网民的素质好低啊,消费的习惯好原始啊,甚至不知道花钱为何物。还说你看人家米国的网民啊,多可爱啊,上网看个黄片都先付钱,而且还是主动付费的——面对如此崇洋媚外的言论,不光大大们不高兴,很多正义得如野医生一样的好人也不喜欢。你觉得米国的钱好赚是吗?你干嘛不像你们村长的亲爹一样移民海外呢?你没有那个基因就不要抱怨你的血统不好行吗?又没有人跪求你在本国的网民中赚钱——这是一种智商偏低的表现,像长不大的孩子,实在是淘气。
钱是好东西,人人都想赚钱,春雨医生、百度医生、杏仁医生还有野医生都想赚钱。但赚钱讲究方法,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生财之道的话,钱是不会从天而降的。六爷年前就说了,做事情要讲究,赚钱更应该讲究。
经过2015年疯狂的折腾后,很多朋友开始冷静下来思考,如今形成的共识是,必须走向线下,做线下的实体,觉得那才是赚钱的唯一途径。
大家这样看是有道理的。医疗始终被认为是一个暴利的行业,不管是什么样的机构,即便是巷子里看性病的小档口都被以为是赚钱的好去处。这让所有线上赚不到钱的家伙都感到眼红。于是将业务转移到线下几乎成了所有网络医生们的共识。
然而,网络医疗公司基本的业务是在线上的,且其真正的长处也在线上。如果让线上的这些专才真的到线下和莆田系的赤脚医生、老军医、老中医们争夺革命阵地的话,谁能保证不被一阵乱棍打死啊?
我不否认线下有很多的商机,也不否认一些网络医疗项目能够在线下赚到钱。但是,作为互联网公司,大家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动动脑筋呢?难道线上真的就是个不毛之地,连钞票都长不出来吗?我始终不这样认为。
谈起赚钱,大家习惯的思维可能就是直接收费。大家想到的收费项目会包括网上挂号、网上咨询,甚至还包括网上直接治疗的收费。这样的做法不是不可以。如果遇见个把心肠善良的有钱民众的话当然可以。但是,这样的菩萨多吗?人们最常看到的事实反而是,只要一开启收费的闸门,用户即刻如鸟兽散去,最后连个人影都找不到了,你那APP还收个P啊?
很多人正是因为这样的事实灰心丧气的。表面上看,线上用户的钱真的很难赚。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互联网公司那么多,成功的人士数都数不清,为什么别人能在其他行业的网络业务中收到钱,你却只会守着互联网医疗这个阵地眼巴巴看着别人赚钱呢?这告诉大家的事实是,本国的民众不是没有付钱的习惯,重要的是,你没有合理的理由让民众花钱。
由此可以看出,收钱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关键是要讲究策略。策略到位了,用户不但不远离你,甚至还会在付钱之后再给你献花给你送锦旗的。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如果那样的话,你不就成了网络医疗的神话了吗?
好啦,下面进入正题,给大家弄点干货。
策略1:不可过于直接,切莫过于功利。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为《进化的台湾》,作者法号“大别山居11世”,一看就是位高人。作者提到参加台北国际书展的一些故事。他认真参观了很多个展位,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所有的展商都很和善很有亲和力(当然,来自某国的展商除外),这与其他行业展销会的情景有很大的不同。在其他类别的展销中,展销商总会非常急切地推销自己的产品。那架势几乎和失足妇女做生意的做法相仿了,所以很让人反感。而这些书商却完全不同,大家根本不谈生意,更不会推销书籍,而是直奔文化主题,比如聊书的作者,聊作者的思想,聊思想的品位,直聊得客人如遇见了知己般贴心。在如此语境中,客人会忘记这些商人的身份,会把他们当成学者一般仰视。那么在如此深度的交流之后,客人还会嫌自己钟爱的作品昂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