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PharmaNews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 正文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反馈意见和建议

上海模式外企涌入 基药招标再引激辩

68,上海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第二批中标目录正式对外公布,在此次上海基药招标基层医疗机构使用部分的中标目录中,涉及合资、外资药数量至少达60多个品种、150多个品规,相关外资药企涵盖辉瑞、拜耳、礼来、施贵宝、默沙东等近30家。

相比此前备受争议的“安徽模式”,即唯价取胜的双信封制度,此次上海基药招标所采取“在价格与质量间试图折中”的探索被业内人士称为“上海模式”。

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包括竞标的企业方、业内专家纷纷对新鲜出炉、正等待市场检验的“上海模式”发表了自己看法。

“上海基药招标中出现较此前预期而言更多的外资药企,体现了‘基本药物质量更重要,价格不是最为重要的’这一个观点。基本药物与治疗肿瘤等相对较少的药物不同,使用人群、次数非常广泛和频繁,因此质量是重中之重”,礼来中国副总裁  邢军  博士表示,“我相信此次招标的结果,上海的有关部门肯定是考虑了上海市民普遍的经济承受能力,而选择纳入更多质量上更为有保障的药品。”

“上海模式”VS“安徽模式”

201012月末,上海卫生局发布招标公告,启动本年度上海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采购总量为307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和381个上海市增补目录品种)。相较此前安徽省基药招标模式,上海的基药招标更多的是采用了定量综合评价,评标要素由质量、信誉与服务、价格三方面组成,从根本上避免了单纯的价格“恶性”竞争。

据媒体初步统计,此次基层医疗机构中标价格总体降幅为39%(含15%差率),外企的降幅低于39%

国药控股高级顾问干荣富此前曾向媒体表示:“上海市药品招标一向比较理智,此次基药招标把药品质量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药物的可及性,也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实现患者向社区医院沉降的政策目标。”

而“上海模式”的前驱“安徽模式”则显然承受着内、外资药企双方的质疑压力。

据悉,安徽省基药招标采取的是“双信封招标、量价挂钩、单一货源承诺、生产企业承担配送责任等诸多创新方案”,然后在最终的竞标中却有国内药企反映其在所投的7种剂型中均投出了最低价,但其中6种剂型就因未通过技术标评审,直接失去了进入商务标并最终中标的机会,而不少国外的竞争对手却成了最后的赢家。

在安徽独有的“双信封”模式下,药企须通过第一轮技术标评审(根据包括质量类型、生产规模、销售额、行业排名、市场信誉、不良记录情况等相关指标来实行百分制评标),方可进入第二轮商务标比价。

而有声音质疑,在技术标中占较大分值的“销售金额”一项中,安徽方面是用企业的整体销售金额计算,而不是本次要招的药品的销售金额计算。此前通化东宝内部人士曾表示,安徽模式中的这种制度瑕疵可能与该公司低价竞标却“71中”的怪相有着直接的联系。

而在外资药企方面,对受惠于安徽模式的说法也予以了否认。

同样参与“安徽模式”和“上海模式”基药招标的礼来方面表示:“虽然现在‘安徽模式’的成效还未有结论,但是各方都在抱怨。外企方面的抱怨是,双信封第一轮技术标几乎是国内市场70%的药企都可以进入,这个‘过滤网网眼太大’,技术标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最终良莠不齐的企业都可以进入技术标肯定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邢军  博士表示,“安徽模式”中工信部做出的“行业排名”我们此前都从未听说过,而当那些“只要不是太差”便可进入技术标的药企,最终唯价取胜的商务标肯定有利于它们,而非是外资药企。

“零差率”制度下的“贵药恒贵”?

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VIP会员权限 查看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     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基药统一定价需考虑合理利润 科学评定质量标

  国产仿制药出国要拼什么?

  儿童用药市场品种选择渠道窄 品牌集中外资掌

  上海医改小步慢跑 推行总额预付制

  医药营销:祭出“组合拳”的美好时光

  骨科植入业整合加速本土竞争力蓄势待发

  上海基药外企中标多 质量和价格拷问产业

  原料涨价猛 药企快速延伸产业链避险

  药材产需脱节价格无常 中医或遇无药窘境

  远程医疗陷盈利模式遭遇困局

分子诊断产品市场 未来扩容前景可期

“国八条”给医药物流业减负

做好处方药:概念纯化抢“第一”

冠心病药物临床试验欧洲抢先

中国医药市场第三终端的后美好时代

政策利好 生物医疗酝酿投资热潮

2010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

桑国卫:我国新药研发仍有优势

结构性缺陷 倒逼行业加快产业链调整

基药补偿机制滞后导致偏远地区被忽视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行业信息 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