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市场的扩容为药企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进入基药目录并不代表企业就拥有了市场,如果没有营销,所有的机会就是一张废纸。具体而言,基药营销要抓住其市场“小终端”、“小学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强化企业营销管理、产品策划能力并学会“借力”,把机遇真正变成企业利润增长。
——北京德兴隆医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咨询师 高普才
把握关键,变革营销
记者:近年来,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国内医药行业开始逐渐往集约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对身处其中的药企而言,虽然挑战无处不在,但这些政策也同时让市场不断扩大,可以说挑战与机会是并存的。对此,您如何看?
高普才:我们经常说,平庸的人看到的全是困难,卓越的人看到的全是机会。事实上,医改让市场放量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也的确给了我们很多机会,这是企业家应该看到的。可以说,我们赶上了一个造就企业家的时代,一些曾经大家不熟悉的企业在转瞬间变成得炙手可热,这正是医药市场的整体驱动和大势所造就的。不过,虽然机会很多,最重要的还是药企们能从这中间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记者:医改为药企的众多产品带来了发挥空间,但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加重了其产品操作的风险,这正是很多药企困惑的地方,您认为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高普才:医药行业的政策的确较其他行业更不稳定,所以药企若想取得好的发展,快速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药企应该看到宏观市场及产品的微观操作方式,在发展中创新,而创新重在决策。但今天的医药行业,可以创新的方向和机会太多,所以造成决策方式和决策方向经常出现偏差。也就是说,当机会最多的时候,考验药企的便是定力,应该往哪里走,怎么走。
这其中起决定因素的便是产品的营销。事实上,每一个企业的崛起都不是完全依靠某个产品,而是靠企业的整个营销能力做起来的。不管什么样的产品最终都要变成商品,只有做好营销,才是实现商品价值化的唯一手段。没有一个企业正好符合国家所有的政策文件法令,即使全符合,如果没有营销,所有的机会就是一张废纸。
很多药企之所以感到困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之前的营销方式太粗犷,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医药行业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营销做得如此简单,只要会打广告,在临床上带金多就可以搞定市场。但如今政策环境更为复杂,增加了许多环节,如招标、物价备案、商业整合等,我们便感觉到营销乏力,即使有好的产品也没用。
记者:这么说来,营销方式的改变应该是一种趋势?
高普才:没错,如今我们正处于营销进步的转型时期,落后的、最原始的、最基本的营销方式正在被淘汰,药企的营销方式已经开始由纯粹的价格战上升到了品牌战。以处方药为例,做产品品牌虽然很难,却势在必行。就医院市场而言,如今医生强调的不是药企临床带金的多少,而是药企团队能不能应对众多的社会监管和政策措施。可以说,原来单纯卖产品的阶段强调的是价格,但如今已经到了价值竞争的阶段,利润低一点无所谓,医生能接受的不仅仅是药企的产品,更是药企的品牌、团队。
抓住特征,提升“三力”
记者:正如您所说的,做产品,营销是关键,那么对于业界普遍认为的前景巨大的基药市场而言,在做营销之前应该注意什么?
高普才:在医改的影响下,基药市场前景巨大,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两个概念:第一,要把基药和基层市场分开。很多药企一说基药,便谈到基层市场,其实基层市场承纳的不仅仅是基药,很多产品都是可以做的;第二,之所以很多药企认为做基药市场才有前途,就是因为基药曾经涵盖了所有我们做的业态形式里面的经营和技巧——不仅要考虑处方环境、招投标、药品配送,还要考虑临床学术、品牌推广等问题。所以大家经常说,能够把基药做好的企业,才真正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和专业营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