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首诊无法实现,公立大医院仍将拥挤不堪,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出路何在?
新医改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有多年,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总投入资金达3万多亿,但效果仍与预期有差距。2014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的制度演进,有可圈点之处,亦有不少顽疾难以祛除。财新记者梳理了这一年的医改得失,分篇叙述,供读者参考。
对于医改得失,社科院学者朱恒鹏撰文称,从政府到民间具有高度共识的一点是,中国医改最成功之处在于,在短短数年中建立了覆盖13亿人、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核心的全民医疗保障体制。对于八亿农民而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显著提高了其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了城乡就医的不平等;对于城镇职工而言,社会医保取代了过去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将就医选择权交还给了个人,极大地扩展了个人就医的自主选择度,驱使医疗机构及其医生积极提高医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这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是改革成果。
不过,这样的成就并未让全社会满意,即便政府每年都在大幅提高对医保基金的财政补贴,社会对医改成效的怀疑始终存在。对患者来说,支付能力的确提高了,却找不到更多更好的医生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看病难问题并未得到缓解,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但也进展有限。对医生来说,工作负荷越来越大,而公立医疗机构的人事薪酬制度却依然僵化,延续了公立主导体制下论资排辈的大锅饭制度,整个医疗行业远没有建立起符合自身特征的“优胜劣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人事薪酬制度,医务人员无法获得体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和工作绩效的阳光化收入,暗箱操作的红包回扣泛滥,医患冲突愈演愈烈。
医患关系未改善
如朱恒鹏所言,首先,医患关系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恶性伤医事件继续上演。今年8月10日,一名突患肺羊水栓塞的湖南孕妇死于手术台上,羊水栓塞是一种对产妇极其凶险的疾病,一般认为死亡率超过60%,发病急骤,无法预防。该事件调查组也认为,医方对产妇入院诊断和分娩方式选择正确。不过,家属们一如既往地扮演起冲击手术室、大闹医院的角色,结果依然是政府出面调停,谈判赔偿。医患关系之紧张和脆弱再度暴露无遗。
朱恒鹏说,“医患之间的长期关系,本身就有一种信任关系”。那么,又是什么破坏了这种信任关系?
问题首先出在消费者身上,健康知识的极度匮乏,使得他们动辄将救治失败归咎于医生和医院,忽视医疗救治中原本就存在的局限和风险。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果医患沟通充分,处理得当,许多冲突本能避免,沟通不畅的背后反映了医疗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下降的现状,医疗本是信息不对称的产业,需要医患之间充分的沟通,但大医院当前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医生忙碌不堪,患者通常也是三两句话就被打发,或是被安排做大量的检查,医患沟通质量日渐降低,患者心中有积怨,也是在所难免。
医疗资源仍在集中
一边是大医院供不应求,一边却是基层医院人、物资源闲置,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广泛存在,最明显的就是北京与河北的对比。根据2013年北京市卫生统计公报,该年度北京市各医疗机构接诊的患者数量达到2.19亿人次,其中,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就达了3036万人次,这里面有23%来自于邻省河北,以拥堵著称的北京每天接纳外来就医流动人口达到70万左右;讽刺的是,距京30公里的河北的燕郊三甲医院病床闲置率却高达70%。
对此,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说,北京的三级医院基本是“满场”状态,其中外来病人大约占三分之一,天坛医院、肿瘤医院的外地病人比例更高。北京儿童医院负责人介绍,儿童医院的急诊科是个苦差事,每天急诊量300多人次,医生都高负荷运转。
近年来,北京医疗机构门诊量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三级医疗机构几乎“不堪重负”。2013年末,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29.4万人,比上年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