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医学中心细胞治疗研究所所长张明徽没有想到,他研制的NKT细胞免疫治疗新技术的第一个志愿者是他学生的父亲,并且疗效出人意料。
“2010年,我的学生的父亲到了肝癌晚期,在北京肿瘤医院手术后仍然有残留癌没法清除干净,一个月后又出现了明显的肺部转移病灶,也没有有效的后续治疗方法可用,这种情况一般不会超过一年生存期。学生在充分了解我研究的新免疫疗法后,同意试一试。”张明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叙述他的细胞免疫疗法案例:“采集病人的淋巴细胞,扩增培养NKT,再回输至病患体内,每次100亿,每两个月一次。他父亲的肿瘤已被控制,至今已带瘤健康生活近4年。”
2014年8月22日,清华大学细胞治疗研究所揭牌,张明徽任所长,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新研制的NKT细胞免疫治疗已由总后卫生部批准在开展临床研究。目前治疗了20多个晚期肿瘤志愿者,最早治疗的数例志愿者已生存超过3年之久。清华大学细胞治疗研究所由上海建国公益基金捐赠2000万元将进一步完善细胞治疗技术并开展临床研究。
细胞免疫治疗的广阔前景,吸引了上市公司的目光。
今年7月,开能环保宣布投资成立上海原能细胞技术有限公司,跨界进军免疫细胞存储和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研发;姚记扑克向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持有其22%的股份。两大上市公司的跨界投资,让细胞免疫治疗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
所谓细胞免疫治疗,即通过病人自身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再输回体内,以提高免疫力的方式清除肿瘤细胞,被认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以后治疗肿瘤的第四种方法。
美国《Science》杂志将肿瘤免疫治疗列为2013年十大科学突破之首。瑞银证券认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方法有望治疗60%以上的肿瘤类型,带来250亿美元以上的市场机遇;而花旗银行预测,肿瘤免疫治疗在未来十年内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50亿美元。
广阔的市场前景带来资本市场的热捧,但在国内,细胞免疫治疗面临着技术滞后、人员和研究力量匮乏、监管政策缺位等问题,其大规模临床应用及产业化均为时过早。
争夺产业链上游:免疫细胞存储
开能环保选择将免疫细胞存储作为突破点。这家以净水器起家的环保企业计划投资12亿-15亿元,用以建设一个3万平方米的细胞存储基地,据称可存储1000万份细胞。细胞储存库及公司总部建设期为三年,预计2017年底前竣工。
无独有偶,另一家医疗上市公司冠昊生物也选择了免疫细胞存储。今年6月,冠昊生物与台湾鑫品生医签订免疫细胞储存技术授权合同书,鑫品生医将以1200万元的授权费给予冠昊生物在大陆地区域内单独的、排他性的授权。
冠昊生物内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现已通过质量认证,目前在研究定价与市场推广方案,今后3个月到半年就可开始细胞存储,首先在广东试点,定位高端人群。
开能环保投资建设的上海原能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已于7月16日完成工商注册,董秘高国垒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建设完成之前,原能公司有可能通过对外投资或合作的方式先行开展业务,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会启动各项业务。
免疫细胞存储是细胞免疫治疗的上游,由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国内公司大多首先涉足这一领域。张明徽认为这很重要:“在健康时存储自身细胞,患肿瘤时使用健康细胞进行免疫治疗,效果比患病时抽取的细胞更好。”
但这一市场仍缺乏大体量的公司,主要困难是国人缺乏健康时存储免疫细胞的意识。开能环保表示,将从多年积累的具有良好健康意识的家庭用户中发展原能细胞项目的第一批客户,这与原能细胞存储1000万份细胞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事实上,开能环保的最终目标仍是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高国垒说,“预计未来的20至30年,人类对免疫细胞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我们看好免疫治疗未来在肿瘤治疗、肿瘤免疫、抗衰老、保健及提升免疫力等方面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