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出示处方、免去医院奔波的麻烦、价格低廉,让网络买药成为很多人的新选择,但是,看似便利快捷的网购却隐藏着难以预见的危险,一旦购买到假药,损害的不仅仅是健康,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网购假药频现
市民小刘的父亲不幸患上癌症,为了节约开支,也为了寻找特效药,他开始在网上搜索。经过比较查询之后,小刘网购了2瓶印度版易瑞沙。到货后,小刘并没有着急给父亲服用,因为是第一次在网上买药,全家人还是有些不放心。所以小刘托朋友进行了检测,经过检验发现,这种网购的药物有效成分只有正宗英国产的三十分之一。“根本就是假药!”气愤的小刘跟卖药网站联系无果,拨打了110报警。但是,由于药效难以鉴定等原因,此事未能立案。对于这些销售假药的网站,小刘深恶痛绝,“本来家属就为病人闹心,要是因为服用假药出现问题,可能会愧疚一辈子,这给病人和家属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有过这次经历,小刘已经不再相信网络购药了。
济南的一位市民也遭遇了网络假药,买来的不是药品而是“毒药”,还差点丢了性命。据济南某媒体报道,一位年轻女子网购了两盒名为“××SOD减肥胶囊”的药品,网上药店对药品的描述是:中药,完全没有副作用。这位网友按照药品说明吃了4粒,随即出现了昏迷、休克的症状,送往医院后被诊断为心脏衰竭,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半个多月才脱离危险。经检测,她所服用的药品根本没有减肥功效,而副作用极大——可导致心脏衰竭。
尽管网络购药有诸多便利,但很多消费者还是心存疑虑,一些商家虚假经营,夸大宣传让消费者难以买到“放心药”。刚刚做妈妈的杨静说自己从来不敢尝试网络买药,因为很难判别网站是否具有资质,最大的担心还来自于安全性的考虑,担心药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网络药店99%身份不明
当网上购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医药用品销售也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有的药品不仅价格比大医院便宜,而且还省却了患者去医院排队候诊的时间。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医药B2C(商家对顾客: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全年规模达到16.65亿,其中平台式的交易量7.5亿元,自主式医药B2C交易量9.15亿元,而2011年这一数字只有4亿元。据统计,目前国内网上药店以及含有卖药业务的网站有上万家之多。
单纯的数量增长并没有质量的保证,这样的增长无疑是可怕的。据了解,截至2010年,国内正规的网上药店只有27家,山东地区仅有一家“青岛百洋健康药房网”是登记在册的。与庞大的网络药店数量相比,27家的数字有些令人震惊,这意味着99%的网络药店都是身份不明的“黑店”。
事实上,早在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发布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对网络药店的准入做出明晰的规定。根据要求,网上售药资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有一定规模、影响力的连锁企业;第二,到电信部门申请IP地址;第三,三证齐全——工信委颁发的入网许可证,药监局颁发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
有业内人士表示,除去第二条,其他两条要办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虽然绝大多数的网络药店不具备销售资格,但这并不意味着所售药品都是假冒伪劣产品,更大的风险来自于售后的保障,“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障”。
黑药店成本低
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不法网络销售商提供了机会,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网上药店的无证经营已是司空见惯,很多从事药品销售的网店只具有《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仅仅是提供和公开医药信息的资格,就能开展医药用品的网络销售。而更有甚者根本没有牌照,就搭建起网站平台公开向消费者出售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