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化学药全国最后一轮降价正式收官。
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宣布,自2月1日起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共涉及20类药品、400多个品种、7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15%,高价药品平均降幅20%。
第三轮降价收官
“按照我们的管理工作计划,国家发改委2011年开始第三轮价格调整,公布的这次价格调整目录是第三轮调价的延续,也是为期两年价格调整的最后一批,”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批公布以后,我们对化学药品的调整工作就结束了。”
而这一工作的暂时收官,也就意味着,按照发改委每次2~3年的调价节奏,至少在两年时间内,占整体市场近九成的化学药品将暂时不会再“遭遇”价格调整。
实际上,自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收紧药品价格管理,国家发改委共分3批在全国范围内调整了抗生素、循环、神经、激素、消化、抗肿瘤、免疫和血液等8类药品,其中大部分属于临床常用药品,涉及药品近2000种。
其中,2001年~2003年,对政府管理价格药品进行了第一次大范围调整;2006年~2007年,结合医保目录品种调整,再次对政府管理价格药品进行全面调整;2011年~2012年,再次对政府管理价格的化学药品进行了全面调整。
在此期间,发改委还对一些重点药品价格进行了局部调整。
发改委方面表示,按照2011年市场份额初步测算,自2011年开始的第三轮化学药品降价600多亿元。
“我们公布的主要是代表品的价格,根据差比价规则,制定其他规格的价格,希望调价方案可以顺利实施。”宋大才表示。
但在执行层面,这一直接关乎公司利益的价格调整显然并不可能一帆风顺,对此,宋大才也表示:“从国家发改委调整最高零售限价,这种方式的管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价格调整后,在具体交易过程中,仍有更多层面的问题。”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刘伟表示,此次降价的产品主要为化学类临床用药,因此对以主营生产该类产品的企业将利空。而随着近日出台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主营生产中成药剂的医药企业将获得政策上的双重利好。
外资产品“领跌”
在公布的降价目录中,外资品种的降幅格外显眼。
发改委文件显示,瑞士诺华制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药物“艾斯能”(卡巴拉汀胶囊,1.5mg×28片),降价前日费用32.6元,降价后日费用19.8元,降幅39%,为此轮降幅最高品种。
公开资料显示,在中国市场,诺华开发的卡巴拉汀是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