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康美药业接连发布公告称,已与多家医院达成药房托管合作。一时间,“药房托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而除了康美药业,南京医药、白云山等众多药企也纷纷涉足医院药房托管业务,而且范围正在加速扩大。
事实上,“药房托管”并非新兴产物,早在2001年,三九集团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此番“药房托管”再次升温的背后,是药品零差率、取消以药养医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行,使得药房逐渐从收入部门变为成本部门。那么,对普通百姓而言,“药房托管”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焦点一:
药房托管为何再升温?
根据康美药业的公告,自今年1月31日以来,截至目前,康美药业共托管了81家医院的药房。其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大引人关注。
所谓药房托管,是指在不改变医院对药房所有权的情况下,委托企业对药房进行管理。即保持药房法人地位、产权、人事关系不变,将药房委托给经营能力较强、实力雄厚的药品企业进行经营,托管企业负责全部药品的采购、配送和日常管理,并按合同规定给医院上缴利润;医院不再负责药房的日常管理工作,只对其进行监督。
据了解,2001年时,三九集团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与柳州市中医院、扬州市中医院等7家医院药房签订药房托管合同,开了国内药房托管的先河,当时被誉为是“医药分家的有益探索”。此后,由于受制于医院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药房托管陷入停顿阶段。2005年开始,沉寂的药房托管逐渐复苏,到2007年,南京市已有200多家医院实行了药房托管,所有的一级医院和50%的二级医院的药房都进入了“受托”之列。
不过,此后药房托管又陷入了沉寂。而在近期“医药分开”的大趋势下,药品零差率、取消以药养医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行,使医院对药品的利益诉求发生变化,药房对许多医院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已逐渐从收入部门变为成本部门。在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看来,正是由于这一角色的转变,使得药房托管从去年以来又逐渐重新开始升温。
“分家,医院过不了;不分家,又管不好。于是,药房托管应运而生。”有医药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过去,药品从生产厂商到销售终端要经过众多中间环节层层加价,在进入医院之后,国家允许医疗机构可以再加价15%,因而药房是医院的利润来源之一。但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政策上有实施“零加成”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医院如果继续持有药房,则药房将从利润来源变为成本,因为医院要支付药房人员工资等。而将药房托管出去,医院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赚钱。
据了解,医院和药企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每个月收取固定的托管费,药品销售费用归医药公司;另外一种是医药公司负责药房经营,并按药品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返还给医院。
上述人士表示,叫了这么多年医药分家,但一直没有动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药费是医院收入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在补偿机制没有建立和政策没有健全之前,如果“一刀切”,硬性把药房从医院剥离,医院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影响,进而波及整个医疗产业。而药房托管被认为是医药分家的过渡模式,是临界点,医院会在过渡过程中摸索、寻找新的赢利点,一旦医院不再对药房有依赖性,医药分家将时机成熟。
焦点二:
药企为何如此热衷?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承接药房托管的企业有29家。而自去年开始,药房托管逐渐升温。
对于药企争相在医院药房“跑马圈地”,业内分析师指出,对药企而言,不仅可以降低流通成本,也可以获得稳定的终端客户,未来面临的竞争风险、降价风险就很小。“中国的医院终端占据药品80%的销售规模,拿下药房经营权,意味着掌握了主流用药终端,将是一次利益最直接、商业蛋糕重新或最后一次得以划分的圈地运动。”
据商务部发布的《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