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华兰生物封丘单采血浆站门前,献完血浆的“献浆员”正在等待同伴。他们将乘坐免费的面包车返回村里。
近期,H7N9禽流感病毒肆虐多个省市,多只疫苗概念股的股价在爆炒中一路上扬。地处河南中部城市新乡的华兰生物即是其中一家。
在业内,华兰生物更牵动资本市场神经的是其国内血液制品龙头企业身份。作为中国拥有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华兰生物近期发布的2012年报显示,其净利再度下挫。
年报显示,华兰生物在河南已经开设了2家血浆站。要知道,自上世纪90年代艾滋病暴发后,河南就关闭了境内全部血浆站。
记者采访发现,仍未完全走出艾滋病阴影的河南,在采血机构设置上依然保持谨慎。目前,华兰生物在河南开设的两家血浆站中,只有一家可以为其供应血浆原料,另一家直至去年11月才拿到批复,目前仍在建。这意味着,华兰生物血浆原料短缺的困局,短期内依旧难解。
定位于生物技术高科企业的华兰生物,近年来迈开其第二条腿——疫苗研发和生产。去年疫苗实现营收近3亿。但华兰的疫苗产业,特别是流感疫苗,在国内受制于政策起伏和疫情因素,发展亦不算顺利。
奖金礼品刺激献浆热情
张全友估算说,仅献浆一项,他去年可从血浆站获得6000多元的收入。
自打“华兰生物单采血浆站”2010年落户封丘县城后,原本做商标设计的张全友就关了门店,买了辆14座的面包车为血浆站跑起了运输。
血浆站是幢白色的二层楼。楼顶处写着“献浆无损健康、救人功德无量”的红色大字。一楼大厅的进门处,摆放着“2013年献血浆奖励政策”的宣传栏;另外还有宣传栏介绍了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捐献血浆的事迹。
乘客是他早上从封丘县下面的村子里接来的。下午两点左右,司机张全友再把他们送回村子。根据行驶距离,血浆站的工作人员,每天下午会付给张全友三五十块或更多的报酬。
血浆站将张全友的乘客们叫做“献浆员”。3月下旬,三四十岁的留守妇女们是献浆员队伍的主力。而在春节那段时间,走进血浆站更多的是打工返乡的男人。
献浆员们所捐献的血浆,归封丘采浆站的母公司——位于新乡的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据报道,利用一袋血浆,华兰生物可生产人血白蛋白、人凝血因子等38个规格的11种产品。
根据规定,献浆员须是封丘当地户籍、年龄在18-55周岁之间,且男女体重分别不得低于50公斤和45公斤。封丘80万的总人口中,目前在血浆站登记的献浆员数量约2万人。
对血浆站的构造和献浆的过程,大多数献浆员“轻车熟路”。走进血浆站的大厅、排队体检合格后,他们躺上血浆站2楼的一排机器。
机器自动将他们体内不超过580毫升的血液抽出,分离出血浆后,再将血细胞回输到献浆员体内。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最后,献浆员们从离楼梯口不远的窗口,领200元补贴离去。
除了200元补贴、免费接送外,血浆站还有其他一些旨在刺激献浆积极性的措施。比如,90天内连续献浆4、5、6次,可分别获得100元、150元和200元的奖励;年度献浆24次以上,可获得价值800元的礼品。
张全友自己就是一名献浆员,并且比一般人要“狂热”。去年,他跟妻子每人月均献浆2次,全年总计24次。这样的频率,也是卫生部出台的《单采血浆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上限。2012年春节前后,血浆站送给了张全友一台新乡当地产的新飞牌洗衣机。他偶尔还会领到卫生纸、水杯等奖品。他说,他献浆不只是为了钱,更多的是“为了健康和爱心”。
在这个豫中县城,这也是多数献浆员的“标准答案”。很少有人谈钱。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河南驻马店等地非法血浆站泛滥,部分因贫穷去卖浆的农民,罹患艾滋病。河南省境内的全部血浆站遂被政府关停。
近20年过去了,封丘血浆站成为河南重新“冒出”的第一家血浆站。机器取代了手工采集,但部分献浆员仍担心被乡邻说“为了钱去卖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