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背景下,发挥公有与民营各自特长的合作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讨论和实践中,国家政策更是对此给予了及时充分的肯定。
2013年10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部分开篇即提出,“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所办医疗机构改制试点;国家确定部分地区进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
随后,凤凰医疗、华润医疗、中信医疗、北大医疗等众多参与公立医院、企业医院改制的医疗集团,陆续进入公众的视野。特别是集中在北京地区参与企业和公立医院改革的凤凰医疗集团成功在香港上市,更是给整个市场一个强心剂。
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也开始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准备参与到公有医疗机构的改制当中。达成与中信医疗的合作后,华夏医疗集团董事局主席翁国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就曾谈到未来有参与公立医院的计划。
进入2014年之后,“混合所有制”作为一个新的探索形势进入医疗领域。广州中山、湖南湘雅、徐州第三人民医院、海南省肿瘤医院等,先后开始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的探索。年末,亚洲最大单体医疗建筑北大国际医院的开业,则让整个混合所有制办医上了新的台阶。
可以看到,公有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正发展成一种强劲的趋势。而与以往社会办医不同的是,“改制”或“混合”而来的医疗机构在服务理念、运营模式、区域影响等方面,都在对传统的医疗格局形成挑战。
不过作为新的改革领域,仍需要政策上的进一步完善和支持。
以国有企业医院改制为例,“国家应该总结过去企业医院改革改制的经验和问题,出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政策来推动进一步改革。”金永成认为,“国家医改部门应该明确央企国企办医是社会资本办医,而国资委应该出台指导意见,理顺国企、企业医院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
供应链的是与非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供应链领域的利润空间将逐步被压缩。
公有医院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有两种情况,有些是共建营利性医疗机构,例如今年8月,浙江台州市立医院与复星医药宣布合作,建设混合所有制营利性综合性医院。有些则共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例如凤凰医疗集团托管的北京门头沟区医院,保持了医院非营利的属性。
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相对较为简明,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受到不能分红等因素的限制,运营模式的探索则更具挑战性,也更为重要。尤其是我国未来社会办医的格局当中,医改政策所提出的方向是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
刚刚正式开业运行的北大国际医院是社会资本参与举办的混合所有制非营利性综合医院,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围绕医院探索建立了产业链运营模式,分别是对医疗机构的服务,包括医药、信息化、后勤、医院管理等;以及对个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健康管理、康复中心、养老中心等。
与北大医疗类似,一直致力于公立医院和国有企业医院改制的华润医疗此前曾披露的七种收益方式也接近于产业链的构想,包括药品采购的供应链管理、IT服务、融资租赁、医疗建筑设计、咨询管理、医院管理培训以及医院托管。
与前述商业模式略有不同,中信医疗在参与广东省汕尾市三家公立医院改制后,计划在保持公立医院非营利性的前提下,区域内布局营利性的康复、养老等机构,以此来获得收益。
“医院是有区域影响力的,而且具有很高的客户黏性,如何通过管理形成产业联动是今后核心价值。”陈一同时指出,“收购单体医院很难有大的发展,也不可能和公立医院相比,但是在区域内的多点布局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与机会。”
不过,与大多数仍在构想中的产业链模式相比,供应链的模式则要相对成熟得多。
以凤凰医疗集团为例,根据公司发布的业绩公告,2013年,凤凰医疗集团来自供应链业务的收益超过1个亿,占当年总收益的